浙江台州沿海地區當海潮退後,常見三五成群的人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徘徊在淺色的海塗上,挖掘生長在塗下尺余呈青黃色,外形像蒜頭的生物。一旦把它抓住,它便會氣鼓鼓、硬邦邦的;全身布滿滑溜的粘液,用手指觸碰到它還會噴出水珠。雖然長相其貌不揚,卻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一旦上桌常常被「風捲殘雲」。這就是沿海漁民們經常吃的沙蒜。
沙蒜,學名海葵,棲息在海塗下吞食泥沙,從中吸取營養物質,故全身滿是泥沙,呈青黃色,外形像蒜頭,沙蒜之名大約就是這麼來的。沙蒜分布較廣,浙江至江蘇沿海一帶海岸線綿長,適於沙蒜生長的海塗甚多,每年早夏正是採收旺季。沙蒜難熟,以煨吃為宜。煨時注意不要放鹽,因其本身已咸;也不要加水,因其含水量較高。用清水反覆洗凈後整個整個地放入砂罐中,加入黃酒、薑片、蒜頭等,慢火煨熟,鮮美勝似雞、鴨肫,風味獨特。民間普遍以為其有較高的補腎壯陽功效,是四季進補的佳品。
在浙江溫州也有採集沙蒜的傳統。溫州市龍灣區永強片區歷來就有採收沙蒜的習俗,做成沙蒜凍,成為甌菜的一個品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沙蒜與黃魚、墨魚、海蜇等一樣,都是沿海地區居民們的家常便菜,每公斤沙蒜不過三四角錢。後來隨著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無限制的捕捉,它們便越來越少。目前市場上偶爾有售,每公斤價格高達50餘元,一般工薪階層難以問津,它們也改換門庭,跨入了名貴海產品的行列,轉入宴席之中。
據營養專家介紹,海葵具有鎮靜、止咳、降壓、抗凝、抗菌等作用,甚至還有「通乳下奶」作用,所以海邊人們稱之為「石奶」。海葵營養豐富,燉湯服用味美而滋補,若加人蔘、西洋參,效果更佳。最近研究表明,海葵可入葯,沿海漁民常用它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海葵還有抗缺氧、抗負壓的特殊藥用功能,功效堪與人蔘、刺五加等藥物媲美。同時,我國民間也一直認為海葵有「滋陰壯陽」的補益功能,這一點也得到了科學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