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破解要素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市場主體之間、投資與消費之間、各種政策工具之間不協調不平衡的結構性難題,就必須遵循發展規律,立足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面對風險挑戰,要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並舉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山東大有可為
□ 楊丹輝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有可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山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踐路徑。面對不確定性的挑戰,努力構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山東要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並舉,堅持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山東答捲成績亮眼
近年來,山東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顯著成效。
山東以數實深度融合為抓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戰新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三箭齊發」,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全面轉型升級。2024年,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12.1%、裝備製造業增長10%。當年新增濟南生命健康、青島芯屏等1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領域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同時,山東省積極布局6G、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濟南建成國家量子實驗室基地,成為中國量子科學創新生態的重要一極;數字經濟大省地位日益鞏固,2024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佔比突破49%,關鍵軟體產業規模位列全國第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上新提速,2024年山東省清潔能源發電量增長17.8%,新能源裝機佔比超煤電,全省綠色產業產值突破1.2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工業大省,在傳統領域節能空間收窄的情況下,山東多管齊下減碳降耗,交出了單位GDP能耗下降4.2%的亮眼成績單;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藍色」新動能湧現。2024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佔全省GDP的18.3%。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42.4萬千瓦,全國第三,全球首個吉瓦級海上光伏項目併網。
山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是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果。近年來,山東省堅持創新驅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導力量。2024年,山東省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15.4%,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68%。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顯著提升,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2萬家,山東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88.5%,居全國首位,重大科技攻關項目90%以上由企業牽頭承擔。行業「隱形冠軍」不斷湧現,2024年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18072家,「小巨人」企業有1000多家,數量居全國前列,為山東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和持久活力。
短板弱項有待補齊
從歷史邏輯和現實條件來看,進入新時期,中國已經具備邁向高收入階段、建設工業強國的堅實基礎和綜合實力。當然,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同時,產業高質量發展遭遇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預期走弱、企業發展信心不振等問題和困難,折射出中國工業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其中,在高新技術領域,供需失衡是發展性障礙造成的,主要表現在技術供給不足、過度進入、市場培養有限等方面;而傳統產業則更多地受限於制度性缺陷,導致發展路徑鎖定、要素流動不暢、落後產能退出困難、品牌效應不足。
除了上述共性問題之外,受制於傳統發展方式、要素集聚和產業結構,山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短板弱項,集中體現在民營經濟不夠活躍、區域協同發展帶動力不足、高水平開放平台建設滯後、營商環境仍有堵點卡點等方面。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成為大國激烈競爭、各地競相布局的焦點領域。山東省加緊儲備項目和人才,搶抓未來產業發展新機遇,但總體上看,山東未來產業發展面臨科創生態不夠完善、高端人才集聚偏弱、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受限、創新激勵機制不到位等障礙和制約,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這一對未來產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具有引領性、主導性的領域,山東還缺少重量級成果、標誌性團隊和代表性企業,與處在創新發展第一方陣的省市仍有差距,「人工智慧+」對實體經濟的賦能作用尚未充分釋放,作為工業和人口大省,在生產消費兩端積累的豐富應用場景有待激活拓展。
遵循規律因地制宜
從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經驗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破解要素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市場主體之間、投資與消費之間、各種政策工具之間不協調不平衡的結構性難題,就必須遵循發展規律,立足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一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面向基礎研發、能源轉型、消費服務、城市更新、民生導向創新、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發展需要和痛點,動態發布數智技術創新、綠色低碳產品工藝研發、新質生產力場景應用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支持清單,加大創新投入力度,營造一流科技創新生態,暢通科創成果產業化機制,培育新增長點,釋放具有高質量發展潛力。
堅持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主攻方向,引領產業發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邁進。依託產能和場景優勢,深入實施「人工智慧+」,運用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增材製造等新興技術和新製造模式,鼓勵企業開發應用差別化智能解決方案,全面提升工業大省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以培育鏈主企業為抓手,充分發揮專精特新企業對供應鏈能級提升的支撐作用,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鋼鐵、有色、化工等產業優化布局、延展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增強競爭力、重塑產業生態;聚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出一批標誌性產業鏈突破工程,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規模,有序開展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領域試點示範;密切追蹤前沿科技創新動向,瞄準未來產業新賽道,對標先行省市經驗做法,以具身智能、生物製造、未來網路、量子科技等為突破方向,制定實施未來產業培育計劃,吸引高端人才和頂尖團隊,形成先進要素集聚,加緊前沿技術攻關,高標準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增強未來產業發展的引領性和帶動力。
二要大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綠色環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供給端、消費端、生態端、生活端全方位發力,以清潔能源轉型、綠色技術創新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加快培育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高水平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確保2030年工業大省高水平達峰。深化數綠融合,鼓勵工業企業根據自身技術和工藝特點,自主開展數字化轉型,優化要素投入結構、生產組織方式和管理體系,激發數字化減排紅利,帶動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減碳脫碳,持續提升企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場景應用與工業節能降碳、資源高效利用、生產過程清潔化、低碳設計、綠色消費等領域政策措施的深度互動兼容,促使AI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持續強勁賦能。
三要深度對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積極服務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快建設沿黃陸海大通道,深化濟南、青島、鄭州都市圈聯動發展,多渠道對接京津冀、長三角,加強與中部地區、東北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協作,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建設,推動自貿片區跨省合作,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著力形成優勢互補發展格局,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增強區域發展帶動力。
四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用足用好山東省有利的區位條件,探索運用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和先進裝備,深度發掘海洋藍色寶藏,向大海要綠色能源、要關鍵礦產、要先進材料、要新型醫藥,做強海洋漁業、海洋化工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高成長性產業,前瞻布局海洋礦產開發等未來賽道,推動山東由海洋資源大省加快發展成為海洋經濟強省,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面對風險挑戰,山東省要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並舉,堅持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加強財政、金融、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促進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合力,抓緊抓實促消費、強預期、保就業、穩外貿,進一步為企業鬆綁紓困,以企業之「進」推動發展之「穩」,不斷克服戰勝發展中的問題、改革中的矛盾和前進中的困難,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