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奴 Al版 一八四回
一八四
A股市場的資金供給已明顯跟不上大盤衝擊五千點關口的需求。此時券商的燃眉之急,唯有鼓動高凈值人群通過加槓桿融資擴大入市資金。一時間,私募機構的借貸融資小廣告席捲街頭巷尾:「想快速躋身百萬/千萬富翁行列嗎?牛市風口已至,上船機會僅此一次!即刻聯繫我們,享超低門檻槓桿融資服務——電話:XXXX。」
各大金融證券機構緊鑼密鼓拓展融資渠道,紛紛強調營業部正規通道的「得天獨厚」:手續極簡、到賬神速,竭力說服股民放大槓桿。頭部券商更聯合信託、保險機構推出花樣繁多的融資產品,初始門檻從市值20萬股民可融資,一周內便爭相放寬至10萬市值簽約。某證券營業部甚至打出「零資金門檻槓桿開戶」標語,這類無序擴張迅速引發監管層警惕。
自1月6日起,滬深股市陷入滯漲,技術面顯現中期頂部構築特徵,劇烈震蕩中主力資金悄然出貨。同期國債期貨卻震蕩上行——通常而言,流動性對股債兩市呈同向驅動,但當資金面寬鬆時出現「股跌債漲」,實則預示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嬗變,與貨幣總量鬆緊關聯漸弱。顯然,一月間的異常走勢並非流動性危機,而是股市博弈機制扭曲的產物。
像韓兆金這類憑藉內部消息提前布局融資槓桿的「先知先覺者」,已通過槓桿效應斬獲豐厚浮盈,自然期待金融機構推出更優惠的融資產品以擴大戰果。但對絕大多數中小股民而言,槓桿交易的高風險性令人生畏,初期嘗試者寥寥,直接導致新年伊始滬深大盤資金失血。控盤主力為調整倉位不得不逢高減持,加劇市場震蕩。此時滬指所處的位置頗為尷尬:向上衝擊6000點仍有近翻倍空間,但多數主力已耗盡資金彈藥,全靠槓桿持倉支撐,後續補倉乏力,風險敞口持續擴大。
主力機構更面臨無人接盤的困局:若要全身而退,必須先將滬指拉抬至5000點上方,再通過反覆震蕩完成出貨。基於此共識,券商陣營掀起新一輪槓桿炒作鼓噪。當20萬市值門檻放寬時,手握70萬資金的老譚、韓旺財等大戶不為所動——他們認為無需冒槓桿風險,待滬指攀至6000點,自有市值亦能水漲船高。
反觀老吳、劉姐、大張等散戶群體,雖對槓桿交易興趣濃厚,卻因缺乏經驗而踟躕。在券商客戶經理的輪番遊說下,部分中小投資者試探性加入小額槓桿。當老吳將此事告知韓、譚二人時,兩人均明確表示現階段絕不碰槓桿,並以某篇股評文章警示好友風險。文章直指:
第一,A股去年四季度的超預期上漲已脫離基本面。滬指在經濟增速下行、企業利潤驟降背景下暴漲36%,漲幅為恒生國企指數的2.26倍,同一企業的A股較H股溢價率從零飆升至28.9%,非理性特徵顯著。數據顯示,隨著全流通和資本項目開放,AH股接軌是必然趨勢,H股略高溢價更符合邏輯。
第二,信息不對稱通常僅導致小盤股價差,但過去一季大盤國企股差價竟達70%,僅銀行股20%的價差勉強將均值拉低至29%,這種背離已突破套利機制的修正範圍。
第三,大盤股溢價通常出現在利潤上升周期,但當前利潤下行趨勢中出現如此漲幅,顯然違背博弈規律。
文章尖銳指出,所謂「有錢人任性」不過是表象,真實推手是中小投資者的『融資博傻』:券商融資餘額從去年6月的4000億元飆升至今年1月的1.1萬億元,暴增7000億元,其中60%來自散戶借貸。據信託業估算,傘形信託融資規模在5000-9000億元波動,兩類融資合計近2萬億元。進一步測算顯示,去年7月以來新增入市資金約4萬億元,其中自有資金與融資各佔一半。
事實上,房地產資金的緩慢流入本應支撐股市溫和上漲,真正催生暴漲的「元兇」是新增2萬億融資盤。行情初期,傘形信託資金(融資比例3-8倍)作為「先頭部隊」點燃券商、銀行、保險板塊;去年12月中旬起,該資金梯隊逐步降槓桿(比例降至1-3倍),並從券商板塊輪動至銀行、保險板塊,形成「板塊掩護撤退」的經典操作——券商板塊承接資金最多,銀行次之,中國人壽等標的成為最終退出通道。
而在信託資金撤退期間,散戶群體卻在券商誘導下持續加倉,成為私募的「對手盤」。一月間,券商口徑的融資餘額雖仍增長,但信託渠道已悄然撤資——這實質是主力通過券商完成「籌碼向散戶轉移」的騰籠換鳥過程。老譚第一時間認同這一分析,並緊急提醒身邊股友警惕風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