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琳 每經編輯:董興生
5月5日晚間,永安葯業(002365.sz,股價11.62元,市值34.24億元)公告披露,公司收到公司實控人、董事長陳勇家屬的通知,其於近日收到由鶴峰縣監察委員會簽發的關於陳勇的《立案通知書》和《留置通知書》,陳勇被立案調查並實施留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出生於1959年的陳勇頗為低調。此次被實施留置之前,涉及他的公開報道較少。此外,近10年來,其從未參加過永安葯業的業績說明會和機構投資者調研接待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永安葯業也是a股市場今年以來第11家、今年4月以來第6家披露高管被留置的上市公司。
今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證監會在北京聯合舉行「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犯罪,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新聞發布會。中國證監會方面人士表示,下一步,將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新「國九條」和資本市場「1+n」政策文件落地,強本強基,嚴監嚴管,強化監管執法政治擔當。
永安葯業實控人頗為低調
永安葯業公司總部位於湖北潛江,但此次針對陳勇的《立案通知書》和《留置通知書》卻是由鶴峰縣監察委員會簽發,鶴峰縣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記者通過公開資料查詢發現,永安葯業在恩施州並未有投資項目。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向記者表示,監察機關辦理案件時,會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確定管轄權歸屬。鶴峰縣監察機關對案件進行立案調查,可能意味著陳勇所涉事項與鶴峰縣相關人員或項目有關,但實踐中也存在上級監察機關指定管轄的情形。
根據永安葯業2024年年報,陳勇出生於1959年1月,曾先後任湖北摩托車廠廠長秘書及辦公室副主任、黃州市醫藥化工廠常務副廠長;2001年在潛江市澤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主要發起人成立永安葯業。
記者注意到,陳勇頗為低調,在互聯網上,關於其公開露面的資料較少。近10年來,陳勇未出席過永安葯業的年度業績說明會,也幾乎未參與過永安葯業的機構投資者調研接待活動。
王智斌向記者表示,實控人和董事長被立案調查和實施留置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短期來看,該事件會影響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公司股價會受到影響。同時,由於董事長在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中樞」作用,該事件也可能影響公司內部的決策機制,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
5月6日,永安葯業股價以跌停價開盤,並一直持續至收盤。
公司近年來業績波動較大
公開資料顯示,永安葯業及其子公司主要從事三類業務,一是牛磺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二是保健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三是特殊膳食食品(肌酸)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在牛磺酸產品方面,永安葯業是全球最大的生產企業,佔據了50%左右的市場份額。
不過,永安葯業近年來業績波動較大。財報顯示,永安葯業在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9.73億元,同比下降33.48%;扣非後歸母凈利潤虧損7599.54萬元,同比下降162.11%。到了2024年,永安葯業在營業收入繼續同比下降13.78%的情況下,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盈利2675.81萬元。今年一季度,永安葯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2.96%,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則同比由盈轉虧,虧損額為666.9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披露陳勇被立案調查並實施留置之前,永安葯業在4月21日至29日的7個交易日內收穫了5個漲停板,累計漲幅近六成,但永安葯業股價在隨後的4月30日收於跌停。在此期間,永安葯業在公告中表示,近期網路上流傳「牛磺酸價格暴漲幾倍」等傳聞,經向公司有關部門了解,此等消息不實。
目前,除日本有少量生產外,主要牛磺酸生產廠商均在我國,而永安葯業所在的潛江市也成為世界最大的牛磺酸生產基地。牛磺酸產能的高度集中化背後,也與該行業的環保限制有關。永安葯業2024年年報顯示,其可能面臨的風險之一就是安全環保風險,而永安葯業目前有重大危險源5處,涉及重點監管的化工工藝3種。
4月以來已有6家上市公司披露高管被留置
對於陳勇被立案調查並實施留置的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於5月6日多次致電永安葯業,但電話均未獲接通。
記者注意到,近期,上市公司高管被實施留置的情況不少。
梳理髮現,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11家上市公司披露高管被實施留置的公告,這包括亞鉀國際、天娛數科、森霸感測、甘肅能化、美心翼申、泰爾股份、居然智家、三博腦科、聯創光電、佳緣科技和永安葯業。僅今年4月以來,就有6家上市公司披露高管被留置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森霸感測實控人、董事長單森林在今年1月27日被披露遭遇實施留置後,在2月13日被披露已解除留置。王智斌向記者表示,留置時間的長短因案而異,一般不得超過六個月,如果案情複雜、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留置時間可能會相應延長。
王智斌同時表示,近期上市公司高管被立案調查並實施留置案例較多的現象背後,可能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一方面,監管力度的加大或是重要原因之一,隨著政策對資本市場的規範要求不斷提高,監察機關等相關監管部門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挖掘和查處力度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近年來面臨的經營壓力增大也可能是一個誘因,部分企業為了達到業績目標或滿足市場預期,可能會出現內部治理的偏差。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