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匯率成了市場的「主角」,節後亞洲貨幣集體暴走,人民幣大漲近600點,後續升值空間幾何?
周二,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升至去年11月以來最高水平,日內漲近600點。
亞洲匯市過去兩天劇烈波動,離岸人民幣一度漲破7.20,港幣連續觸及強方兌換保證,台幣更是「歷史級別」的暴漲,兩天累計上漲超過9%。而大漲背後最直接的導火索是美國關稅談判的積極信號。
展望後市,短期內人民幣的升值的空間有多大?中長期看,亞洲貨幣的少見變化透露了什麼信號?
後續人民幣的升值的空間有多大?
民生宏觀邵翔認為,既然美國大幅加征關稅時人民幣貶值有限,對談判出現緩和帶來的升值預期也應保持克制,更傾向於在7.10至7.20之間。
一是央行的心理價位。從今天(5月6日)央行公布的中間價來看,人民幣匯率定價還是主要錨定美元,干預市場的意圖並不明顯——當前的水平可能尚未觸及關鍵點位。而從近兩年的歷史經驗,7.1和7.0都是央行比較在意的水平。
二是人民幣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變化。央行可能需要控制人民幣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幅度,避免新的摩擦。以歐元為例子,當前歐元兌人民幣為8.21。極端情況下,人民幣相對歐元漲回4月10日前的水平(8.05),歐元和美元聯繫緊密,在歐元和美元穩定在當前的水平的情況下,對應的美元兌人民幣大致為7.07。
亞洲匯市劇烈波動透露什麼信號?
中長期,亞洲貨幣的集體「異動」可能反映了匯率範式的變化信號,這也意味著美元的壓力將會是結構性的。港幣、台幣和人民幣正好代表三種不同匯率模式,民生宏觀表示:
港幣模式(錨定美元): 在美元體系主導的情況下,市場更擔心港幣貶值是否能維持「弱方保證」,導致脫鉤和貨幣危機(因為金管局要賣出美元支持港幣);隨著美元體系動搖,維持「強方保證」可能導致持有過多美元的風險。買入美元、賣出港幣會增加中國香港市場的流動性,只要觸發原因不是危機性事件,通常會有利於港股的表現。但更進一步,從長期來看,如果直接貿易重要性下降,那麼港幣和美元體系深度綁定的必要性可能也在下降。
台幣模式(匯率低估+民間金融循環): 央行通過匯率低估積累貿易盈餘,民間機構大量購買美元資產(如美債)以平衡國際收支的模式。在台幣貶值和美台利差擴大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對沖匯率風險的意願下降。長遠來看,美元體系削弱以及外部環境變化,可能迫使台幣尋找多元化投資和分散風險的策略。面對短期壓力下,可選擇減少美國資產持倉(美債下跌,台幣升值)或者增加對沖敞口(台幣升值)。而中長期,美元體系削弱下台幣更難以在夾縫中求生存,多元化投資或者購買黃金分散風險或許是更優的選擇。
人民幣模式(限制波動+限制金融機構參與): 描述了通過中間價引導、離岸市場干預等手段降低人民幣波動率的機制。由於貿易盈餘掌握在央行和央企手中,境內金融機構參與有限,人民幣匯率對沖的負面循環較小。但管制下存在明顯離岸和在岸的區別。離岸體量小,流動性在中國獨有的長假期間容易出現問題,導致大漲大跌。而每當假期結束後,官方干預和在岸機構的介入會讓波動率下降,回歸正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