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一季報難掩業績焦慮

4月29日,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同仁堂實現營業收入52.76億元,同比增長0.16%;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82億元,同比增長1.1%。

同期,同仁堂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8.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0.84億元,同仁堂將其歸功於公司不斷優化原料採購節奏,庫存結構更趨合理,整體採購支出趨於平穩。

整體來看,相對於2024年年報的「增收不增利」,同仁堂的2025年似乎開了個「雙增」的好頭,但與往年一季報業績動輒兩位數的增速相比,同仁堂的前進腳步仍呈現出明顯放緩的態勢。歷年財報顯示,自2021年一季度到2024年一季度,同仁堂的營收增速分別為22.33%、6.67%、30.08%、2.42%,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3.24%、25.61%、30.85%、10.04%。

不僅如此,從營業利潤來看,由於營業成本進一步上升,同仁堂2025年一季度僅錄得9.969億的營業利潤,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210萬元;凈利潤錄得8.409億元,比24年同期也少了2160萬元。但在利潤分配的時候,同仁堂卻開始大秀「財技」,調低了少數股東權益佔比,調高了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佔比。報告期內,同仁堂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1%,但少數股東權益同比減少了10.4%。

「美化」財務數據並不能掩蓋同仁堂成本端的巨大壓力。中藥材天地網顯示,從2014年開始,天然牛黃的價格從20萬元/公斤持續上升至160萬元/公斤。而天然牛黃正是同仁堂安宮牛黃丸最重要的原料。面對原材料的暴漲,安宮牛黃丸自2012年起三次提價,2012年從350元/丸漲至560元/丸,2019年又漲至780元/丸,到2021年12月,售價提至860元/丸。

但漲價並非萬能葯。2024年,公司心腦血管類產品營收雖同比增長17.26%,但銷量卻下滑2.27%;補益類產品也出現量價背離,收入同比增長22.98%,銷量卻下滑2.67%,凸顯終端市場對價格波動的高敏感度。

對此,同仁堂祭出「平替」大招。2025年3月,公司新品體培安宮牛黃丸正式上線,零售價只需398元/丸。西南證券研報指出,新產品有望提升公司大單品銷量,緩解天然牛黃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

同時,今年4月,國家葯監局、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允許進口牛黃試點用於中成藥生產,試點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12個省。天風證券研報認為,允許進口牛黃用於中成藥生產,將進一步改善牛黃供需格局,龍頭企業成本壓力有望率先受益。

但也有觀點認為,這次進口試點,打破了牛黃供應絕對稀缺的局面。儘管目前僅放開了阿根廷的牛黃進口試點,但若未來巴西等主產國全面解禁,可能引發原料價格「斷崖式下跌」,動搖安宮牛黃丸這一核心產品的「奢侈品」定價基礎。

在近日舉行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上,同仁堂表示,「公司持續關注進口牛黃政策,目前進口牛黃政策的實施,尚需結合研判相關政府部門後續政策的出台,尚未對公司日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公司會持續密切關注政策動向,積極研究、調研、論證有關政策的影響以及可行的實施路徑,適時調整有關採購和經營策略。」(內容來源|知譚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