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上演驚天大逆轉。
4月27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核准浙江三門、廣西防城港、廣東台山、山東海陽、福建霞浦等 5個核電項目、10台機組 , 總投資超過2000億。
一次性核准10台核電機組,力度相當猛,不禁讓人想起去年8月出台的一份頂層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
文件中,出現這樣一段非常罕見的表述:
「 加快 西北風電 光伏 、西南水電、海上風電、 沿 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到2030年,非 化石能源 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
要知道,這可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後,中國 首次 在最高規格的官方文件中明確使用 「加快」 一詞來指導核電項目發展。
此前的文件在談到核能時,一定會「戴上緊箍咒」,強調「安全第一」。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等……
其實,不只中國,其他大國也在迅猛上馬核電站。
2023年,法國取消了「核電佔比降至50%」的目標,並大力支持新建核電項目;
2025年2月,英國首相府發公告稱,將批准在該國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建設更多核電站;
2025年2月,韓國政府宣布,將在2038年底前新建兩台1400MWe級核電機組;
印度計划到2032年新增18台核電機組,使核電裝機容量達到22.4吉瓦,實現翻番增長;
就連受核電傷害最深的 日本 ,也重啟了核電計劃,試圖將核電占日本電網總發電量的佔比從9%提高到20%。
為什麼短短几年內,因核污染擔憂而被「喊停」的核電產業,重新迎來「春天」?
為什麼能源領域經歷了幾輪大洗牌,最終核電捲土重來,再返巔峰?
歷史性的一刻到來,背後信號很不尋常。
14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故,給核電行業貼上了一道「定身符」。
以中國為例,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這六年時間沒有批准一個核電機組,中國核電行業進入「冰凍時刻」,相關企業業績低迷,從業者士氣低落。
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國核電」的股價下滑了53%。
轉機出現在2019年,那一年中國重啟了新核電機組的審批。此後,核電建設進入爆發期,審批節奏不斷提速,核准機組的數量 井噴式爆發 : 2019年4台,2020年4台,2021年5台,2022年10台,2023年10台,2024年11台……
今年的勢頭更猛,4月27日一口氣核准了10台機組,接下來8個月如果再批幾組,就能打破年度紀錄。
目前,中國已經建好且正常使用的核電機組有58台,裝機容量約6000萬千瓦,僅次於美國。而正在建設、未來可投用的核電機組則有54台,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 已建和在建核電機組加起來算,中國核電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不過,無論是核電裝機量還是發電量佔比,中國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法國、美國、俄羅斯的核電佔總電量比例分別為70%、20%、20%左右,而2024年中國核能發電佔比 僅為4.73% 。
按照目前的趨勢,預計到2035年,中國核電發電總量佔比將 提升至10%左右 ,與當前的全球平均水平相當;到2060年佔比 將達到18%左右 ,與當前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
這就意味著, 中國的核電建設潮,至少還要持續30多年 ,核電產業擁有廣闊的想像空間。面對這麼大一塊蛋糕,各省市都忍不住想咬一口。
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均出台了扶持核電產業發展的政策。上海的目標是,2027年把核電產業規模干到700億元。
出人意料的是, 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份,也在積極申請核電站。
2024年11月15日,湖北咸寧發布《咸寧市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到「做好核電廠址保護,全力爭取內陸核電突破」。
有些讀者或許會感到詫異,「核電站不都應該建在海邊嗎」。其實,在內陸修建核電站,是國際慣例。美國98台核電機組有84台分布在內陸,其中密西西比河流域有32台核電機組。
此時此刻 ,中國核電的狂飆突進,已是勢不可擋。
為什麼全球各國突然轉向?前幾年還在關停並轉核電站,現在又要拚命發展核電。
簡單來說,就是核電實在「太香了」,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有三大因素,值得說道。
首先,在所有發電類型中,核電的綜合競爭力最強。
與污染嚴重的火電相比,核電站沒有高高的煙囪,不會向天空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氣體。
與「看天吃飯」的水電、光伏、風電相比,核電站運行更加穩定,可以7x24小時不間斷髮電,而且發電量還可以精準控制,想要多少給多少。
再來看核電的極致效率:核電裝機佔全國總裝機的比例不到2%,但發出的電量接近全國總發電量的5%。與之相對應,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量佔比高達42.09%,發電量佔比卻只有19.43%。
水、火、風、陽各有各的缺陷,只有核電是妥妥的「六邊形戰士」。
其次,全球局勢越來越動蕩,新冠疫情、俄烏衝突、貿易戰等「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世界各國都把「能源安全」提上了核心議程。
以前歐洲有個小循環,由俄羅斯向西歐輸送量大又便宜的天然氣,然後在西歐發電,以供歐洲人搞生產或服務,歐洲人賺了錢,再去俄羅斯買能源。但是俄烏衝突後,這條通道被切斷了,西歐國家就必須重建電力體系。
重建的話,要選擇什麼形式的電力呢?歐洲人以前痴迷光伏和風電等新能源電力,但現在吃了大虧。
今年4月28日,葡萄牙和西班牙遭遇極為罕見的全國範圍大停電,導致交通癱瘓、通信中斷、商業停擺、醫療系統混亂,數萬乘客被困地鐵,數千萬人工作生活被按下「暫停鍵」。
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停電, 或許是因為當地過度依賴 光伏 和風電,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發電量大漲大跌,導致電網極其不穩定,一不小心就會崩盤。
最後,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電力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大。
當前,全球各國都在瘋狂發展AI產業,AI產業的基石就是算力中心,而算力中心都是「耗電狂魔」。調查顯示,數據和算力中心每處理1G數據大約需要消耗電力13kWh。
在中國,AI產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自然會加大東部地區的耗電量。用電量上升,發電量就得跟上。
要在東部興建發電站,選擇什麼類型最好呢?東部缺煤,搞火電站的成本較高;東部地勢落差小,水電不太好搞;光伏和風電發揮不穩定,會影響算力中心運轉;算來算去,還是應該在海邊多建幾個核電站。
可見,核電大發展也關係到中國攀登 AI 科技樹的進程,極為關鍵。
全國上下都在大搞核電站,會讓很多人產生疑慮,「安全性如何保障」。
不用擔心。 在核電安全性方面,中國走到了世界前沿。 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國運行的核電機組和研究堆 從未 發生INES2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安全運行業績保持國際領先的水平。
從數據上看,2023年中國核電機組 WANO綜合指數高於美俄法等主核國家 ,33台機組為WANO綜指 滿分 ,同樣位於世界前列。
這源於技術的進步。三代核電技術的革新,讓中國核電的安全性顯著提升。中國三代核電技術,配備了一四套冷卻反應堆的安全系統作為核電站的 「 應急預案 」,以應對地震、海嘯等極端情況。
就算冷卻失敗,堆芯真的發生了熔毀,中國核電站還配備了能動與非能動兩套方案進行堆腔注水,封死壓力容器的底部,將融化的放射性物質控制在核島內。
進一步假設,如果這些方案失效、堆芯發生爆炸,那也不用擔心核電站的有毒氣體往外泄露。
因為核電站安全殼兩層之間還採取了負壓設計,能保證環形區域的壓力低於大氣壓,就算髮生嚴重破損,也是吸收外部空氣,而不是內部往外漏。
第三代核電技術很安全,第四代核電技術更安全。 在山東半島最東端,平穩運行著的 華能石島灣 高溫氣冷堆 核電站示範工程 ,就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也被稱為「不會熔毀的核反應堆」。
即使遇到嚴重事故,在沒有人為和機器干預的情況下,核電站的反應堆堆芯也不會熔毀,放射性物質不會外泄。 這是核能安全的最高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核電站的建設和運營成本遠低於國外,建設進度也比國外快得多。中國核電項目能得到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全力支持,土地使用成本較低,融資成本也非常低,是其他國家核電項目難以比擬的。
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讓核電建設速度一路狂飆。廣西白龍核電一期工程是國家電投在廣西開發的首座核電站 ,計劃工期56個月,兩台機組投資約400億。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法國弗拉曼維爾核電項目延誤了12年之久,成本總計超過190億歐元,其中包括30億歐元的「額外融資成本」。
放眼全球,中國還實現了 核電站出口。 中國核電的門面——華龍一號,早已走出國門,落地巴基斯坦和阿根廷。
未來,中國「核電狂魔」或將像高鐵一樣,「開」進更多國家和地區。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穩定可靠效率高的核電站,能夠為人們提供極大的安全感。核電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也能帶動中國科技力量的進步。
大國崛起,核電必然是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