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明增暗降」,中信銀行煩惱重重

撰文 |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中信銀行高級管理團隊再生變動。3月10日,中信銀行發布公告稱,副行長呂天貴因工作調整辭去其職務。而在此之前,原中信信託董事長蘆葦於2月20日剛剛出任了中信銀行行長。

事實上,中信銀行高管團隊在2024年的變動頗為頻繁,尤其是副行長一職。2024年4月,中信銀行副行長、財務總監王康因工作調整原因辭任;2024年5月,中信銀行聘任賀勁松為副行長;2024年9月,中信銀行聘任谷凌云為副行長;如今呂天貴辭任後,中信銀行副行長一職已經「兩進兩出」。

新高管團隊完成調整後,中信銀行首先需要直面的就是諸多嚴峻挑戰,比如業務轉型不及預期、信用卡業務高度承壓、內控管理漏洞以及頻收監管部門罰單等。

雖然新高管團隊可以更快地適應新市場環境,便於推動中信銀行的改革和轉型,但高管團隊頻頻調整,也可能會對發展戰略的持續性產生負面影響。中信銀行能否撥開陰霾重見光明,仍是一個未知數。

一、業績增長高度承壓

2025年1月,中信銀行發布了2024年業績快報。數據顯示,中信銀行總營收為2136.46億元,同比增長3.76%;歸母凈利潤為685.76億元,同比增長2.33%;不良貸款率為1.16%,同比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09.43%,同比上升1.84個百分點。

表面上看,中信銀行的總營收實現了正向增長,但如果將時間線往前拉長不難發現,這一主要指標的同比增速已經出現了放緩跡象。

根據財報,2020年至2023年,中信銀行的總營收增速分別為3.81%、5.05%、3.34% 和-2.6%。雖然2024年的總營收增速呈現增長態勢,但也僅僅是回到了2020年時的水平。

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中信銀行的總營收呈現增長態勢,但主要還是依賴於投資收益的大幅躍升。以數據披露較為詳細的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為例,中信銀行的投資收益同比增長45.13%至220.44 億元,成為推動總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

實際上,中信銀行的利息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在70%左右,是總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然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利息收入為1099.71億元,同比微增0.67%,甚至不及總營收增速。

投資收益的不穩定性不容忽視。資本市場瞬息萬變,投資收益往往難以持續為總營收的增長提供穩定支撐。以中信銀行近十年的投資收益來看,該收入情況波動較大,尤其是2019年的同比降幅達23.27%,因此,投資收益難以支持中信銀行的長期發展,也難以真正反映出其核心競爭力。

此外,2020年至2023年,中信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01%、13.6%、11.61%和7.91%。相比之下,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增速顯著放緩。同樣以數據披露較為詳細的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為例,

中信銀行的業務及管理費用大增是導致歸母凈利潤增速放緩的主要因素,同比增長8.53%至467.02億元,而該費用包括員工成本、物業及設備支出及攤銷費、其他一般及行政費用,分別為171.6億元、53.80億元、72.55億元,同比增加分別為9.81億元、4.67億元、2.9億元,大大侵蝕了利潤空間。

凈息差下滑也對中信銀行的利潤空間造成了擠壓。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銀行的凈息差由2020年的2.26%一路下滑至1.79%。凈息差是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反映了銀行生息資產獲取利息收入與付息負債支付利息成本之間的差額,凈息差減少意味著中信銀行從每筆貸款中賺取的利益在逐年減少,無疑會對長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儘管中信銀行早就提出了「穩息差」的思路並實施,但目前看來效果還是有限,其業績增長依然承壓嚴重。

二、信用卡業務輝煌不再

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曾是零售業務的重要支柱,但如今卻呈現出全面下滑的態勢,其信用卡業務的頹勢不僅體現在發卡量增速放緩上,更體現在交易量和業務收入的負增長上。

2024年,中信銀行發卡量為1.23億張,同比增長6.96%。作為對比,2023年的發卡量為1.15億張,同比增長8.37%,而在2019年至2022年,其信用卡發卡量同比增速分別為24.26%、11.16%、9.40%和5.21%。整體而言,中信銀行信用卡發卡量同比增速已顯著放緩,反映出了市場競爭正在加劇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改變,這對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交易量也不容樂觀。2024年上半年,中信銀行信用卡交易量降至1.24萬億元,同比下降8.44%,連續三個半年度萎縮,且降幅較2023年上半年的2.03%進一步擴大。交易量持續下降,意味著信用卡用戶的消費活躍度在降低,對於中信銀行信用卡的使用意願逐漸減弱。

發卡量增速放緩以及信用卡用戶的消費活躍度下降,導致信用卡業務的收入減少。2024年上半年,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僅為286.77億元,同比下降3.37%。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收入增速顯著放緩,這不僅影響了其盈利能力,而且還反映出中信銀行信用卡的市場份額正在被競爭對手蠶食。

不僅如此,中信銀行行信用卡的不良貸款率也在逐年增長。2021年至2023年,中信銀行信用卡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83%、2.06%和2.53%,而2024年上半年進一步增長至2.57%。信用卡不良率的持續增長,意味著中信銀行信用卡的逾期金額不斷增長,多維度衝擊中信銀行的業績。

此外,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還是被投訴的重災區,中信銀行曾在2023年財報中披露,涉及信用卡的投訴佔比高達71.17%,居各類投訴之首。在消費者投訴平台黑貓投訴上,截至2025年3月,關於中信銀行信用卡的投訴量超過2.2萬條,投訴原因涉及暴力催收、年費爭議、泄露個人隱私、手續費不透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中信銀行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信譽。

未來,中信銀行信用卡業務能否回暖仍然存疑。

三、頻現巨額罰單和腐敗現象

業績增長嚴重承壓的中信銀行,還屢收巨額罰單。

2023年,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對多家涉違規的銀行機構、理財公司及保險機構進行了處罰,其中中信銀行因56項違法違規事實被共計罰沒金額達2.25億元,處罰金額位列名單之首,涉及貸款、票據、存款、理財、信用卡管理等多種業務。

2024年,中信銀行又因信用卡資金用途管控不力、信貸業務違規、信息系統安全隱患、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累計收到119 張罰單,累計罰沒金額達3.09億元,涉及鄭州、重慶、上海、長沙、杭州等多地分支機構。

頻頻遭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反映中信銀行在風險管理、合規運營等方面仍需加強整改。

此外,最近幾年中信銀行還接連被曝出貪腐案例,這表明中信銀行在公司治理上也存在著嚴重的漏洞。

2020年9月,中信銀行前副行長兼深圳分行行長陳許英被判刑15年;2023年11月,中信銀行原行長孫德順因受賄9.8億元被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2024年9月,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原副總裁羅金輝涉嫌嚴重職務違法,被紀檢部門調查。

可見,在監管部門強調防範金融風險以及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的當下,中信銀行應該注重把控風險,同時提高合規運營水平,否則將難以在存量競爭時代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面對業績承壓和內部治理等諸多挑戰,中信銀行的新高管團隊無疑被寄予厚望。未來,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產品設計、重建用戶信任,將是中信銀行能否扭轉頹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