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要想取得成功,歐盟領導人、各國政府和產業界必須通力合作,調動所需的人力資本,並進行必要的投資,尤其是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

文|邁克爾·斯賓塞
曾被稱為「歐洲病夫」的德國又病倒了。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幅度更大,很有可能陷入衰退。它能很快復甦嗎?
德國經濟表現不佳背後的因素不難發現。與發達國家的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段時間以來,德國的生產率一直增長乏力。此外,自新冠疫情以來,通脹對經濟增長造成了影響。俄烏衝突加劇了這些不利因素,尤其它迫使歐洲用更昂貴的替代品取代俄羅斯的化石燃料。能源價格上漲對德國的重工業經濟打擊尤其嚴重。
由於全球增長不利、主要市場疲軟,以及汽車和先進工業機械領域的外國競爭加劇,德國還面臨著出口需求下降的問題。出口對德國的經濟模式至關重要,長期以來,德國一直保持貿易盈餘,以抵消國內總需求的不足。
其次是勞動力短缺。與大多數國家一樣,德國的人口也在老齡化。每名婦女的生育率為1.35,遠低於2.1的更替率。目前,德國的勞動力人口已降至4400萬左右。
德國上一次面臨如此嚴峻的經濟挑戰是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政府與產業界和勞工界合作,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改革。這一努力包括一次關鍵的結構性轉變:德國工業部門轉向佔據供應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其他環節則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到2006年,德國的經濟表現超過了其他大型歐洲經濟體,並一直持續到2017年。
如今,要複製這一成功經驗,德國就必須走在數字化轉型的前列。幸運的是,德國並不缺乏人才、創業活動或創新能力。總部位於美因茨的生物技術公司是疫苗和癌症治療領域的領先開發商,其全球足跡不斷擴大。柏林、慕尼黑和漢堡都擁有創業生態系統和創新中心。德國有46家獨角獸企業獲得了國內外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的資金支持,它們大多在數字技術領域開展業務。
但在規模巨大的一體化市場中,技術進步的速度會更快,因為當市場規模更大時,對創新進行的高成本前期投資的回報也會更高,這意味著德國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的政策。有人可能認為,主要問題是世界經濟正變得更分散、更複雜、更不開放。這確實帶來了嚴峻挑戰,尤其對德國這樣的出口導向型工業經濟體而言。但對於以數字技術為驅動力的經濟結構變革來說,一個更大的障礙是歐盟與另外兩個全球經濟強國——美國和中國在數字技術方面的差距日益擴大,這對德國來說尤其如此。
歐盟層面的監管方針可能也需要重新考慮。目前,支持最大的雲計算系統的超大型平台主要位於美國和中國,這些平台產生附帶利益,資助基礎研究,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
當然,微軟azure、亞馬遜網路服務和谷歌等主要企業已在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建立了大型數據中心,以服務當地市場。但歐洲本土沒有類似的實體,這導致監管和政策偏向於風險緩解和數據安全,而較少關注如何利用科技的上行潛力,以及如何為數字化結構轉型創造有利環境。
歐洲,尤其是德國,當務之急是在汽車等工業部門的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進展,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方面的進步對這些部門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威脅。更重要的是,這需要大規模的軟體工程,但歐洲目前沒有足夠的合格人才來從事這些工作。
我們有理由保持謹慎樂觀。中國初創公司deepseek剛剛震驚了人工智慧界,它證明了可以用比以前想像的更低的算力、更便宜的價格來訓練最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這一發現有可能減少歐盟在支持先進人工智慧發展所需的計算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從而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縮小與當前世界科技領導者的差距創造機會。但是,要想取得成功,歐盟領導人、各國政府和產業界必須通力合作,調動所需的人力資本,並進行必要的投資,尤其是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
作者為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商學院前院長;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5;編輯:許瑤)

責編 | 張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