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26日訊(編輯 馮軼)港股今日高開高走,調整過後再度上揚。截至收盤,恒生科技指數漲4.47%,恒生指數、國企指數分別上漲3.27%及3.46%,三大指數再度刷新階段新高。
我們來看今日市場熱點:恆指再度走強刷新短線高位,場內空頭持續高強度沽空;傳統經濟板塊補漲,新一輪政策預期發酵;多頭短線偏好港股市場,機構稱海外風險或被低估。
【恆指再度走強刷新短線高位 場內空頭持續高強度沽空】
盤面上,大型科技股再度領銜上攻,美團大漲近10%,京東大漲超8%,小米漲近6%再創新高,阿里巴巴漲近5%,騰訊、網易、百度漲超3%。
其他熱點方面,鋼鐵股異動大漲,尾盤券商股集體拉升。此外,地產、半導體、機器人概念、銀行保險、餐飲等行業集體活躍,做多氛圍重燃。下跌的板塊中,電信股出現調整,石油股逆勢走低。
整體上看,港股短線上升趨勢延續,今日恆指全天成交3701.31億港元,較前一日有所放量,資金面追漲踴躍。
沽空方面,總沽空金額為453.72億港元,相當於恆指成交額的12.26%,繼續保持高強度沽空。
阿里巴巴-W、小米集團-W、美團-W沽空金額位居前三,分別為74.84億港元、44.2億港元、33.95億港元。
【傳統經濟板塊補漲 新一輪政策預期發酵】
行情方面,今日主流板塊及行業普漲。有意思的是,AI科技主線雖重新走強,但熱度最高的反而是鋼鐵、地產等傳統行業。
一方面,鋼鐵、地產等傳統經濟在本輪港股行情中漲幅相對落後。
近期指數沖至高位後,場內資金對於AI概念的炒作聚焦少數個股,導致交易層面過於擁擠,部分資金開始轉向低位板塊尋找補漲機會。
另一方面,科技股雖然為市場帶來賺錢效應和人氣,但宏觀基本面仍是影響市場長期走向的關鍵因素,尤其是進入到年報披露高峰期後。
此前,多省市公布2025年GDP增長目標,除青海外,30個省市GDP增長目標均不低於5%左右。這其中也隱含了政策支持,周期類品種也更有望受益政策拉動。
而2024年9月底以來,在國內財政和貨幣雙管齊下的背景下,「政策底」的信號相對明朗,2025年政府信貸周期擴張的大基調得到確認。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月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繼續上漲,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回升帶動了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率先止跌企穩。後續宏觀經濟的進一步復甦也或為未來行情提供更多利好,值得投資者留意。
【多頭短線偏好港股市場 海外風險或被低估】
A股方面,今日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94萬億,較上個交易日放量416億。盤面上,市場熱點輪番活躍,個股普漲,氛圍偏向多頭。
相對而言,A股上漲動能仍不及港股,恆指今日創出階段新高,上證指數卻以震蕩反彈為主。說明做多資金目前更為偏好港股市場。
展望後市,恆指在上周后半段放量突破上漲,一舉越過「924」行情的前高,接下來可能需要進入到邏輯驗證階段。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短線情緒高漲,目前場內對於海外特朗普關稅政策等風險因素相對低估,但相關風險並未完全消除,存在反覆可能。
而港股近一輪上漲多由南向資金及短線被動資金所推動,長線主動資金流入尚不明顯,可能需要看到更為明朗的盈利前景。
交銀國際認為,隨著全國兩會臨近,市場對增量財政政策的關注度將逐步提升,預計對盤面有一定的支撐。
與此同時,當前AI科技主線交易擁擠度已相對較高,AI交易熱情短期內蓋過對海外風險計價,需注意後續的調整壓力。在戰術配置層面,投資者在把握科技成長主線行情的基礎上,可適度均衡配置紅利資產。
(財聯社 馮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