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年國內手機銷量第一真的重要嗎?那為什麼vivo一字不提?

對於一個已經活了三十年,還要活更多個三十年的企業來說,四年登頂不過如此,vivo從沒有過半場開香檳。

品牌的成功與否雖然在年度排名上能夠完美的映射,但我覺得並不完全,如果按照營銷角度來看,當下的市場中手機品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第一類,網上熱度很高,銷量也相當不錯,這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 第二類,沒什麼特別高的互聯網熱度和聲音特別大的互聯網營銷,憑產品說話,用戶之間也會形成口碑來宣傳,銷量同時也不錯;
  • 第三類,網上熱度爆棚,但實際的銷量卻不盡人意。

很顯然vivo屬於第二類,屬於做產品的那種,不過似乎現在的市場都在為流量買單,以流量為王的做產品,真的會受消費者認可嗎?

如果我們站在當下的市場來看,市場的競爭要比四年前嚴重的多,四年前的手機只要配置說的過去,在市場中都會有不錯的份額,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消費者的換機時間變長,人們對手機的需求不斷提升。

不過通過Counterpoint發布的2024年全球手機銷量來看,同比增長4%,似乎結束了從2023年以來創下的10年最低點,或者說從全球手機銷量的角度來看,行業正在復甦。

題主在描述中提到了vivo 的漲幅在四年內都實現了領先,按照Canalys的21-24年的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從數據來看,從21年開始國內的手機市場每年以20%的百分比下滑,在剛過去的2024年才有稍稍的復甦。

所以,在這四年的連續登頂的時間中,vivo的走勢在整個行業中是逆勢的,我們可以用逆勢增長來形容。

如果我們回顧國產手機的歷史,vivo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品牌,畢竟在30年前他就開始做手機了,再去看看同行基本都停在了歷史的黃頁中,所以vivo見證了手機市場的發展。

如果非要提到智能手機歷史,那麼有一個關鍵詞就不能不說——「機海戰術」。

的確,頻繁發布無細分市場的產品確實可以吸引消費者選擇,但這時候人們一定會有疑問,我,到底需要什麼手機?

後來我們看到vivo及早的撤出了機海戰術,並根據用戶群體和市場需要細分化產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系列:

  • Y系列:主打入門,國民科技
  • S系列:中端旗艦,主打影像,潮流設計,年輕群體
  • X系列:主打高端市場,其中包含數字系列直板機以及大小摺疊屏手機
  • iQOO:子品牌,主打性能,年輕用戶

在這些系列之中最讓我觸動的是在網上沒什麼討論的Y系列,不是因為價格划算,是因為它真的將手機做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之中。

說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吧,因為過年很可能回不去老家,所以提前休了幾天回老家看看,飯桌上我們一大家子都在邊說邊聊,有時候還會掏出智能手機來刷一刷,搶一搶紅包等,不亦樂乎。

作為家族中得了靈魂人物我的奶奶,卻看著桌子上的功能機陷入了沉思,這一幕被我看到了,的確,我們可以說老年人對智能手機需求不大,但不能代表他們不能去享受科技紅利,更何況老年功能機已經落後,想要看看重孫的照片還要等我們回家或者郵寄照片。

所以,在我回來之前我給我奶奶換上了vivo Y300,換這台手機有兩個原因:

第一,聲音足夠大,不管是遛彎聽小曲,還是孩子們給打電話,起碼她都能聽得到,這很重要;

第二,電池容量足夠大,6500mAh的超大電池,就算她老人家不記得充電,用個三五天沒啥問題,老年人不同於我們年輕人,每天都把手機放在身邊把玩,除了看一看相親相愛一家人群里的聊天之外,剩下就是翻翻相冊了。

在家人群中,誰能拒絕得了一個跟著搶紅包的潮流老太太呢?科技平權或許說的就是這個。

而且,定位校正+電梯快速回網的職業模式,讓很多外賣和快遞小哥把它當做工作用機,大電池、大音量,一千出頭的它似乎已經沒有什麼缺點了。

所以嘛,vivo做手機還是很厚道的,知道這個價位的人需要什麼,給足便是了。我覺得它甚至比藍廠任何一個產品線都更能代表「科技給大多數人帶來美好生活」的初心。畢竟這個系列用戶量已經超3億了。從科技上看,它捨得下放好東西,而且不是網上耍嘴皮子的那種好東西——vivo旗艦手機的很多能力,比其他廠商更快、也捨得地下放到Y系列身上。

所以,vivo Y系列在同檔位尤其是網上輿論場之外的競爭力一直一騎絕塵。如果說你覺得這裡的「下放」只是一種商業策略的話,那前提要遵循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檔位之間的差異性是同質的,只不過來自消費者預算的大小而已。然而Y系列的「下放」一直搭配著「越級」,甚至是引領性的「越級」——經常是旗艦手機都沒有的最新、最強功能,「首發」給Y系列,容量巨大的高密度藍海電池是這樣、搶在X前面給的微曲屏還是這樣。

或許這就是vivo創始人沈煒在年會中所提到的「熱愛」吧,不被網上的輿論聲音大不大影響,專註做好自己用戶喜歡的產品。

另一個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vivo極致影像

在當下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使用手機記錄生活的權利,同時人們也樂於在社交平台中分享生活,而這就給移動影像帶來的發展的需要。

比如說我的奶奶,我們節假日回老家,她都很小心的拿出來老年機給我們拍全家福,全家人都知道這個手機拍下後人臉都看不清,但都很配合,後來我給換了手機之後,我感覺她的心中有了滿足感。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攝影或許就等於自拍,如何能拍出更好看,更精緻的照片就是來評判一款手機的優劣。(這句話可不是我說的,是我那00後的妹妹說的)

她今年剛上大學,我送了vivo S20給她,她不打遊戲選擇了標準版,我經常能夠在朋友圈看到她使用這款手機來自拍,它能將這個年齡段應該有的氣質和感覺營造出來,同時不會有那些濃妝艷抹的感覺,其次氛圍感也直接拉滿。

輕薄、拍照出片,國風設計,似乎這幾個關鍵詞直接扎進了年輕人的心坎之中,所以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懂智能手機市場的,而最懂年輕人的還得是vivo

第一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我覺得在這份成績之中背後的故事更值得思索。

我們都聽說過天璣影像看藍廠,但市場中使用聯發科晶元的廠商不止一家,但為什麼這麼說?

最早應該還是在X80這台機子上,它不僅是vivo高端機里程碑的起點,同時也是聯發科崛起的象徵,在vivo長期的堅持下,聯發科機型平復了影像的體驗和口碑問題,所以數碼圈,才有了看影像水平不看晶元看品牌的情況。

當然,對於供應鏈的扶持和共研的事不止一件,比如與蔡司聯合推出了2億APO超級長焦,即使把X200 Pro和滅霸放在2025年年末,影像綜合能力能夠超越的,或許只有下一代X系列;

比如拉著寧德時代推出了行業內第一塊半固態電池,解決了智能手機低溫下續航的問題。

所以,我們再去回頭看看題目,vivo真的不在意排名嗎?對於企業來說這份排名的含金量所有人都懂,但在排名之外用戶對手機的真實體驗vivo更在意

vivo的成績不在過去,是在未來。

目前看智能手機還是朝陽產業,對於廠商來說這依然是一項長跑運動,而在用戶角度來看,所謂的體驗「天花板」還遠遠沒有達到,手機還有不斷提升的空間,與其觀察市場排名更不如去看看產品對用戶的影響,研發、渠道對產業鏈夥伴等無數個利益相關方的變革,太多太多的東西,遠比在網上爭吵這周是第幾、下個月誰是第一這些事情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