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再次擴大!中國GDP已跌至美國的60%,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最近,中美兩國GDP的比較再一次成為了全球討論最多的話題。

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約為13萬億美元,而美國同期GDP達到21.65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GDP僅為美國的約60%。

這個比例相較於2021年中國GDP佔美國GDP的77%,呈顯著下降態勢,於是人們紛紛議論,問題到底發生在哪裡?

信源:中美GDP,怎麼看?怎麼比?新華網 2024-06-17

解讀GDP

其實要理性看待中美GDP的差距,那得先要了解一下,兩國計算GDP的方法有著根本的區別。

對於美國來說,他們主要採用支出法來計算GDP,簡單來說就是統計美國人用於消費、投資、政府開支及進出口貿易上的總支出。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能全面反映市場活動的活躍程度,但缺點是容易受到通貨膨脹匯率波動的影響。

美國人慣於高消費、高負債,美聯儲有時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像2020年起發放8000億美元現金,這都會人為抬高GDP數字,造成「虛胖」現象。

雖然美國的支出法能反映市場活動的活躍度,但它的數值很容易受到通貨膨脹和匯率等因素的干擾。

比如,近年來美國的高通脹率直接推高了名義GDP的數值,但實際經濟增長未必有那麼顯著。

而中國採用的是生產法,更關注實際產出,也就是實際生產了多少產品和服務,這種方法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實體經濟的增長情況,但可能會低估服務業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貢獻。

除了統計方法的不同,匯率波動也是影響以美元計價的中國GDP數據的重要因素,2023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超過10%,直接導致以美元計價的中國GDP「縮水」。

同時,美元的通貨膨脹也會加劇這種效應,導致中美GDP差距在數字上顯得更大。

由此來看,單純對中美GDP的絕對數值進行比較,實難精準地反映出兩國經濟實力的真實差距。

中美經濟差距

雖然中美GDP總量存在差異,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始終快於美國。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達5.2%,而美國僅為2.5%。這顯示中國正加速追趕美國,從長遠來看,縮小甚至超越差距也並非天方夜譚。

更快的增速也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這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同時,中美兩國選擇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國更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強調產業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致力於構建一個全面的工業體系

而美國則更倚重金融和服務業,他們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難以簡單地評判孰優孰劣。

中國的模式更有利於抵禦外部風險,保障經濟的穩定性,能夠抵擋外來的衝擊,而美國的模式則更注重創新和效率,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從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到下游的製成品生產,幾乎涵蓋了所有相關領域。

這種完整的產業鏈不僅能夠有效抵禦外部衝擊,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還能促進產業鏈內部的協同發展和技術升級,實現各個環節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

例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就得益於其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和強大的製造能力,如同一個精心雕琢的工藝品,展現出精湛的技藝。

然而,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國經濟實力接近美國達一定程度時,往往會遭受來自美國的壓力與挑戰,此即所謂的「70%魔咒」。

美國的打壓策略

當一個國家的GDP達到美國的70%左右時,往往會成為美國戰略競爭的目標,並遭受各種形式的打壓,這並非簡單的巧合,而是美國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的慣用伎倆,

歷史上,蘇聯日本都曾因為經濟實力的崛起而受到美國的打壓。

蘇聯在鼎盛時期,GDP曾達到美國的50%,雖然比例低於70%,但考慮到其較小的人口規模,人均GDP已經相當高,這引起了美國的警惕。

美國將蘇聯視為主要競爭對手,通過軍備競賽等手段對其進行遏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就像一個帝國在頃刻間崩塌。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其GDP一度達到美國的69%,接近所謂的「70%紅線」。

為遏制日本之崛起,美國借廣場協議等手段迫使日元升值,致使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進而陷入「失落的十年」。

2017年,中國GDP佔美國GDP的比重逼近70%這一「紅線」,而後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與科技戰,妄圖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經濟發展。

2020年爆發的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中國經濟也受到了影響,疫情的後遺症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GDP佔美國GDP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如今,面對美國構築的「70%魔咒」以及疫情帶來的衝擊,中國並未被嚇倒,而是積極調整戰略。

中國深知真正的實力並非僅體現在GDP數字上,更在於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的福祉。

在國際輿論場上,美國經常利用GDP數據對中國進行唱衰和抹黑,為了應對這種輿論戰,中國採取了靈活的策略,即「比慘算人均,比狠算總量」。

當需要強調發展中國家身份,爭取國際援助和支持時,中國會突出人均GDP的低水平,強調發展中的困境。

而當需要展示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時,中國則會強調GDP總量,展現其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這種策略的運用,有效地反擊了美國的輿論攻勢,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形象,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仍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23年中國GDP增長5.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2.64%,這為未來的科技創新經濟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為沿線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為中國企業開拓了新的市場,它就像一座連接世界的橋樑,促進了全球的共同發展。

在教育、交通、人才等領域,中國仍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雙一流」大學建設、智能交通和新能源交通的發展,都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筆者認為

未來的中國,經濟總量將持續增長,且在人均GDP、科技創新、人民生活水準等方面會取得更大進步,從而為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深信,在全國人民齊心努力之下,中國的未來定然會更加美好、更為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