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去哪,錢在哪」?央行報告解讀

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已超300萬億元,存貸款規模也十分龐大,而且還在較快增長。但同時我國經濟內需不足,通脹水平保持低位,市場有疑問這些錢去哪兒了,是否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有沒有空轉。對此,央行一季度貨政報告專欄解釋了什麼是錢,並通過分析銀行存貸款流向,用詳實的數據解答了「錢去哪,錢在哪」的問題。

什麼是「錢」?

所謂的「錢」,實際上也就是貨幣。根據我國的定義,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的貨幣7 存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總和。目前我國的貨幣分為 M0、M1、M2 三個層次。M0,即我們常說的「現金」,最活躍,流動性也最高;M1,是 M0加上流動性稍弱一點的單位活期存款;M2,是 M1加上流動性更弱 一些的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通過銀行負債端的存款統計可以體現出「錢在哪」。由於 M2可以通過貸款等渠道派生,也可以通過銀行資產端分析「錢去哪」。

錢去哪?錢在哪?

央行可以適度引導「錢去哪」,但主要還得靠經濟主體的自身需求。據報告分析,過去我國貸款主要投向了企業,行業和期限結構上,以基建、房地產、製造業等重資產領域為主,中長期貸款居多。近些年,央行已在主動引導資金投向,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信貸結構也在優化。但總體看,由於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實體經濟供給端和投資領域得到的融資更多,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通脹仍保持低位。

經濟循環恢復需要時間,一部分錢沉澱在居民部門。報告表示,只要銀行還在資產擴張,錢一經創造就不會減少,只是在企業、居民、政府等部門間循環轉移。分部門看,由於居民消費還在恢復,目前主要淤積在居民手中。同時,由於疫情衝擊、風險偏好下降,企業和居民資產擺布上也更傾向於收益更穩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導致經濟循環中的「活錢」變少、循環不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老百姓和企業微觀感受上都缺錢,而金融體系貨幣總量還在增加的矛盾。

關鍵是盤活存量、暢通循環

貨幣存量已經不少,關鍵是盤活存量、暢通循環。分析人士表示,未來宏觀政策的重心要從過去的增加供給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央行能調節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但對於存貸款等資金流向,主要取決於不同類借款人的需求,需要財政等政策發揮合力。我國直接融資和債券市場正快速發展,這些投融資活動並未通過傳統的銀行存貸款實現;居民買櫃檯債更加便利,存貸款和貨幣需求也會下降。業內人士還提到,隨著直接融資發展,未來M2增速將放緩,但這並不是金融支持力度減弱,反而是融資結構優化、金融質效提升的體現,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滿足也是好事。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記者陳果靜)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