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中國行長鄭思禎:深耕中國市場,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金融動能

今年是上海—新加坡全面合作理事會成立五周年。下半年,滬新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將在上海舉行。

長期以來,中國與新加坡都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2023年,中新關係更是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雙方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不斷展現出新的氣象、新的活力、新的生機。

作為新加坡乃至東南亞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進駐中國已有30餘年。在這段時間裡,其不僅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也深度參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擴大開放,並從中受益。

「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深耕中國金融市場,並協調集團區域間的網路和資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金融支持。」近日,星展中國行長鄭思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說道。

2024年已走過了三分之一,星展銀行已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4.5%上調至5%。鄭思禎坦言,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尤其是考慮到一季度外貿回升向好,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這將為全年經濟穩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持續加碼在華投資

2021年,星展銀行作為新引入的境外戰略投資者,以52.86億元認購了深圳農商行13%的股份,一躍成為該行的第一大股東。

兩年後,也就是2023年底,星展銀行再度增持深圳農商行,持股比例從13%升至16.69%,進一步鞏固其最大股東的地位。

鄭思禎透露,到目前為止,星展銀行在深圳農商行的投資已經超過70億元。這一方面得益於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化,另一方面也是基於雙方合作能夠帶來協同效應的預期。

公開資料顯示,深圳農商行成立於2005年,是在原深圳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及其轄屬18家農村信用社的基礎上改制組建的股份制農商行,也是深圳唯一一家本土地方性法人銀行。

如果說大行是金融資源流動的大動脈,那麼農商行就是毛細血管。它們下沉社區,深耕中小微企業,對當地市場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廣泛的客戶基礎。

這樣的定位,對於以「高大上」為客戶目標的星展銀行而言,無疑將起到互補作用。以股權投資為紐帶,星展銀行能夠充分藉助深圳農商行的本地網路和資源稟賦,增強品牌影響力與市場滲透率,加快在大灣區的戰略布局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趁著跨境理財通的東風,深圳農商行已順利獲批與星展銀行(香港)合作開展「南向通」業務,為符合資格的大灣區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產品、方案及數字銀行服務。

「我們看到,過去近兩年來,深圳農商行通過跨境理財通介紹給星展銀行的客戶數量和業務規模都非常可觀。」鄭思禎表示。

大灣區是未來推進中新合作的重點之一。正是出於對這片土地發展前景的看好,2023年6月,星展銀行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成立了該行全球第三個科技研發中心,專註於培養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領域的本地專業人才,開發更多金融科技創新解決方案。

鄭思禎強調,研發中心並不只是服務中國,而是面向整個集團。在此之前,星展集團已經在新加坡和印度布局了兩個科技研發中心。此番之所以落址廣州,不僅是為了把握大灣區持續釋放的增長機遇,加速數字灣區建設,也是為了進一步彰顯集團堅定不移投資中國的信心與決心。

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迅速成為熱詞,不僅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被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背後必然離不開金融「活水」源源不斷的支持。

據鄭思禎介紹,星展中國在總行專門組建了服務新經濟的團隊,通過跨部門、跨區域的合作,為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其中,作為新興市場的東南亞,自然也成為企業出海的必爭之地。

面向這些科創企業,星展銀行一方面利用自身在東南亞和東盟地區的網路優勢,提供包括賬戶開立、現金管理、外匯交易、風險投資、股權融資等在內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又與星展證券實現業務協同,依託新加坡和香港投行團隊的專業能力,為企業探索在新加坡、香港等地上市提供服務方案。

需要強調的是,銀行業本身的數字化轉型,同樣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我們會擁抱ai(人工智慧)。」鄭思禎坦言,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是整個世界的未來,將重塑各行各業的遊戲規則。

因此,下一步,星展銀行計劃在國內推出兩項gen ai工具,主要用於服務內部員工,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體驗。

其一,在企業及機構銀行業務方面,星展銀行將利用人工智慧來梳理和提煉企業年報。譬如針對綠色信貸業務,gen ai可以自動抓取年報中關於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關鍵信息,幫助客戶經理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展開深入分析與評估。

其二,參照chatgpt,星展集團已推出「dbs-gpt」,今年也將在國內推廣。該工具將公司的內部文檔、政策文件、關鍵流程說明等重要文本資料集中存儲到企業知識庫中。藉助這一平台,員工可以通過問答交互的方式,快速定位所需信息,並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內容創作和編寫任務。

人民幣國際化迎時間窗口

繼去年發行量創歷史新高後,2024年一季度,熊貓債再次迎來「開門紅」。彭博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境外機構發行的熊貓債規模達674億元,同比增長220.95%。

以我國國寶命名的熊貓債,是指境外和多邊金融機構等在華髮行的人民幣債券。

今年3月,星展中國作為承銷團成員之一,助力新加坡不動產資產管理公司凱德投資旗下子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首單10億元可持續發展掛鉤熊貓債。這是首單由新加坡企業發行的可持續發展掛鉤熊貓債,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生效以來東盟企業發行的首單熊貓債。

熊貓債熱度不斷刷新的背後,折射出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的吸引力正在持續增強。究其原因,鄭思禎認為,當前人民幣與美元的利率差,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有利的市場條件。

在過去美元的低利率環境下,大部分國際公司傾向於發行美元債,再將資金轉為人民幣,為其在中國境內的分公司注資。但現在,由於美元利率高企,考慮到成本等多重因素,這些國際公司則更熱衷於直接發行人民幣債券來滿足融資需求。

當然,除了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發債和融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也開始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東盟地區中,印尼擁有大量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中資企業而言極具吸引力。而該國從2001年開始對印尼盧比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只允許印尼盧比與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的自由兌換,人民幣與印尼盧比之間缺乏直接兌換機制,無法滿足中資企業日益增長的外匯套期保值需求。

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度尼西亞銀行正式啟動中印尼本幣結算合作框架(lcs)。在此框架下,中國和印尼的企業可通過指定的特許交叉貨幣做市商(accd)銀行,辦理人民幣與印尼盧比直接兌換交易。隨後,星展中國與星展印尼分別獲批成為accd銀行。

今年2月,星展中國成功為一家紮根印尼市場的大灣區企業完成了印尼盧比的跨境收匯,並與其達成了人民幣/印尼盧比匯兌業務。隨之產生的外匯頭寸,星展中國也已於人民幣/印尼盧比區域市場完成平盤。

事實上,作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首批直參行,星展銀行一直都致力於構築金融橋樑,增強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身處其中,鄭思禎深切感受到,過去兩三年間,人民幣的國際范兒越來越濃。她建議,當下更應抓住中美利差倒掛的時間窗口,紮實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廣泛應用。

記者:王瑩

編輯:姚惠

責任編輯:畢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