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龍頭遠景科技加速綠氫產業布局

1月29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將與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遠景科技集團合作,加速綠氫和二氧化碳向電制甲醇的轉化,以促進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

遠景科技與巴斯夫旗下的巴斯夫工藝催化劑公司是這次合作主體,遠景科技是全球領先的新型能源系統技術企業,是唯一一家擁有可再生能源、制氫設備、儲能、零碳產業園等核心技術的企業,巴斯夫工藝催化劑公司是創新催化劑技術的領先供應商,這次合作,將利用雙方各自的專業技術,提高利用綠氫和二氧化碳生產綠色甲醇的效率。

遠景同時涉獵鋰電與氫能,實質上體現的是新能源企業對清潔能源發展不確定性的一種戰略平衡。

2021年我國正式宣布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國家制定「雙碳」目標意味著在未來的30-50年,國家與社會、企業與個人都將廣泛參與到低碳轉型、能源升級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探索實踐中來。

低碳化、清潔化和高效化是能源升級的大勢所趨,雙碳目標是國內能源構成格局從化石能源時代向非化石能源時代過渡的開端,也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誰能夠抓住能源結構變革的時代機遇,誰就能夠在未來引領潮流,誰就能夠在新時代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新能源產業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已在我國快速落地併產生產業規模效應。其中氫能與鋰電產業是近年來備受市場矚目的新能源應用方向。氫能是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熱值較高、儲量豐富、來源多樣、應用廣泛、利用形式多等特點,被眾多科學家視為「21世紀終極能源」;鋰電池更是早已大範圍應用於電動汽車產業。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04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6.07%,鋰電池電動車保有量約1552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6.04%;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12682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0.06%。這標誌著我國鋰電池電動車市場已逐漸成熟,氫燃料電池汽車依然處於早期試點、探索商業化的發展階段。

從保有數量看,市場對純電動汽車的接受度遠高於燃料電池汽車,這主要得益於電動汽車近年來產業規模成本的大幅降低。但從適用性角度看,氫燃料電池燃料能量密度遠高於鋰電池電動車及燃油車,能效比優勢突出;而基於現有標準考慮整車生命周期後,氫燃料電池能源效率約為29%,依然高於鋰電池電動車的28%及燃油車的14%;在續航方面,氫燃料電池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相似,續航里程約在600公里左右,優於鋰電池電動車;此外氫燃料電池汽車還具有無噪音、充能效率高、耐低溫等優點。

但不可忽視的是,受產業規模與配套技術限制,氫氣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成本仍然較高,使用成本相較鋰電池電動車、燃料車未能形成價格優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氫能產業的大規模落地。有專家預測,隨著技術進步、生產規模的擴大,預計未來10年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成本將降低至目前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