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股市的)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巴菲特:股市的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股東:您能給我們講講你對股票市場的定義以及它與標準定義的不同之處嗎?

巴菲特:我們首先考慮的是企業風險。本格雷厄姆投資之道的關鍵就是不把股票視作是一張紙或者股市的一部分,股票代表的是企業的部分所有權。在座的各位都擁有你所投資企業的一部分,如果那家企業的表現很好,你們的投資就能取得不錯的回報。只要你購買的股票價格不是高得離譜,所以我們考慮的是企業風險。

不過企業風險可以來自方方面面,舉例來說風險可能來自企業的資本結構,有人可能舉借了沉重的負債。如果企業經營遭遇暫時性的小問題,債權人就會迫使企業破產。企業經營的業務可能天生就有風險,有些企業的風險程度天生就比較高。

以前商用飛機製造商比現在多,查理和我覺得開發大型飛機具有"賭上整家公司"的風險。因為在你擁有客戶之前先得投入幾十億美元,但是飛機一旦出現一點問題你的公司就完蛋了。所以有些公司天生就具有很高的風險,因為投入產出間隔太長加上資本投入太大,對普通企業來說除非它們自己是低成本生產商。

我們當時有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們的工會也很合作所有的情況都很好,但我們不是低成本生產商,因此這家企業的風險度很高。那些能夠以比我們低的價格出售紡織品的人,讓我們的紡織企業充滿風險。所以企業的風險可能會來自許多方面。

通常我們投資的企業都是內在風險較低的公司,加上資本結構比較合理,從而使得企業的低風險不會轉化成較高的整體投資風險。除此之外的風險是你購買了這樣的企業,但你支付的價格太高,這種風險經常會降低你的回報,但不會造成本金的虧損,除非你的出價高到天上去了。

所以這種風險就變成了你自身的風險,你要堅持你對企業真實基本面的信心,不過於擔心股市,畢竟股市是為你服務的而不是來駕馭你的。(理解這個)這就是持有一家好企業的關鍵。不然就會遇到市場中存在的風險。

提到了波動,對我們來說股市一天波動0.25%還是0.5%或者5%沒有任何區別。實際上如果波動更大會賺更多的錢,因為股市會製造更多的錯誤定價,因此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本格雷厄姆舉了市場先生的例子,在年報中也使用了這個例子。本說想像一下當你購買股票的時候,買下了企業的一部分,有一個樂於助人的夥伴,他每天都會出現在你面前並給你一個報價,在這個價格上他願意購買你手上的股份或者將他的股份賣給你,這個價格幾乎是一樣的。

對非上市企業來說,沒有人每天都能得到這樣的報價,但是在股市中卻得到了,因此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如果這位夥伴是一個嗜酒如命的狂躁症精神病患者,這個優勢就更大了,實際上他越是瘋狂賺的錢就會越多。

所以作為一個投資者應該歡迎波動,但如果通過保證金進行投資會不喜歡波動。不過如果是位真正的投資者就不會使用保證金,如果是一位投資者就會對劇烈的波動欣喜若狂,因為這意味著更多的證券會被錯誤定價。

其實最近幾年的波動相對於過去的水平有所下降,波動看起來比以前大,那是因為大家看的是道指的點位,他們看到道指上漲了50多點或者下降了50多點等等,不過以前的波動更比現在高多了,那時的波動幅度真的非常大,因此當時股市提供給投資者的機會也更多。

芒格:大學裡的公司金融系想出來經營風險調整的回報這一理念,給各位的最好建議是徹底忽略這一進展。風險有一個非常通俗的含義,即風險就是極為糟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但金融教授可以說是把風險和大量愚蠢的數學混在了一起,我認為他們的做法沒有合理,因此不會改變做法。

巴菲特金融系教育學生波動就是風險,現在他們想衡量風險,但基本上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衡量風險,於是他們就說波動就是風險。我經常舉華盛頓郵報這個例子,我們最初購買它是在1973年,當時它的股價下跌了大約50%,整個公司的市值從1.8-1.7億元下降到了大約8000萬-9000萬美元。因為下跌發生得很快,因此這隻股票的貝塔值反而上升了。

金融學教授會告訴你,以8000萬美元買下這家公司的風險更高於以1.7億美元買下的風險。自從25年前他們告訴我這一點後我就一直在琢磨,直到現在為止我仍然沒有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