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年專欄|堅定信心,邁向燃料電池商業化

本文撰寫/氫璞創能 董事長 歐陽洵博士


國家「以獎代補」政策已經步入第三年,按照我個人對行業的判斷,這是燃料電池行業從補貼依賴型走向商業化的轉折年。


然而今年的宏觀形勢不容樂觀,抗疫三年造成國家財政緊張,民間資本要麼被鎖在不斷縮水的二級市場,要麼就是投資風險偏好大幅下調。另外,從去年開始央企國企開始大規模投資上制氫項目,帶來制氫市場一片火爆,部分原本看好燃料電池的資本轉而投向制氫行業,對燃料電池產業鏈持觀望保守態度。然後就是11月第一天傳出來的交易所內部對氫能企業上科創板暫不鼓勵的負面信息,像是雪上加霜……


不可迴避,以上變化在動搖著燃料電池產業鏈的軍心,大家在考慮何去何留,前途在哪裡,彷徨和失望的情緒在滋生。


在這樣一個悲觀和不確定的年代,我想我們應該回顧一下燃料電池行業在過去五年的成績。


一、膜電極面積功效的提升:五年前單位面積鉑載量普遍在0.5-0.6mg/cm²,目前成熟技術已經達到0.3mg/cm²,採用高性能合金催化劑技術的膜電極已經達到0.2-0.25mg/cm²;對應的性能指標在五年前基本在0.8W/cm²,而目前已經達到1.3-1.5W/cm²。從批量產品額定功率(≥.65V平均單片電壓)來看,單位功率鉑載量已經從五年前的0.6g/kW已經降到了0.2g/kW,這是67%的降幅。


二、電堆與系統的功率及功率密度:五年前我們基本處在單堆20kW上下,功率密度在1.5kW/L,系統功率則普遍在30kW;目前行業已經突破單堆300kW,功率密度超過6.0kW/L,系統功率高達250kW,批量出貨也已經達到160-180kW。這裡的突破包含了膜電極面積功效的提升、雙極板厚度的下降、大板面極板成型工藝及材料的突破、單電池工藝、疊堆一致性的提升等,也包括空壓機、氫循環泵、DCDC等系統零部件的不斷進步。


三、電堆及系統零部件的國產化率:五年前燃料電池系統的八大核心部件只實現了電堆、雙極板和膜電極的初步國產化,且產品工藝大多數還處於手工或者半自動化狀態,產品的工藝精度也還不高,而質子膜、碳紙、催化劑、空壓機、氫循環系統主要依賴進口;目前八大核心部件都已經實現國產替代,雖然部分參數指標和成熟性對比國外競品還有些差距,但可以滿足目前的應用需求,且差距越來越小,預計三年有望追平國際龍頭企業競品。


四、電堆及系統的成本:五年前電堆成本普遍在4000元/kW以上,系統成本則高達10000元/kW;目前電堆成本已經觸碰1000元/kW,系統則在2500元/kW。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是以上三點突破的疊加效應及產業生態的初步形成,產量提升帶來的成本下降只是次要因素。


五、電堆及系統的可靠性及壽命:五年前,行業大部分產品還限於實驗室水平,只有極少數企業有實車經驗,而且僅限於示範用公交車、箱貨和乘用車,對於重卡的嚴苛應用環境以及對產品的高可靠性及長壽命要求的理解只限於紙面上。而在過去五年,走在行業前列的中國燃料電池企業已經經歷了可謂殘酷的考驗,一方面產品需要每年更新迭代、成本下降,另一方面需要在可靠性和壽命考驗的一個個坑道中跌入和爬出。五年前我們的燃料電池汽車只能在北京、上海佛山的平坦城市道路做做示範,而現在的氫能重卡已經在高海拔、高寒的崎嶇山路、充滿各種粉塵的洗煤廠/鋼廠、國道高速穿插的跨省幹線,每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運營里程每天400-500公里;雖然看不到硝煙,但我相信每家實幹的燃料電池企業都在不斷提高可靠性和壽命的戰場浴血奮戰,不曾停歇。


六、燃料電池的商業化:這是最為重要的話題,在我從事燃料電池行業20餘年以及氫璞創業的13年時間,這些質疑的聲音也一直都在;質疑雖然讓人不悅,但同時也激發了長期從業者的頑強和信念。下面是我大致的總結:


上面分析的五點其實都在直面回應商業化的問題,這些成績大大降低了燃料電池車輛的成本以及百公里氫耗。三年前49噸氫能重卡單車售價接近150萬元,百公里氫耗在14-15kg,續航不過250-300km;而如今不同配置的氫能重卡售價已經降到100-120萬元,百公里氫耗已經降到8-10kg,續航更是達到550-600km;未來兩年內氫能重卡有望降到80萬元以內,百公里氫耗可以實現7-9kg,續航突破800km。


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25元/kg以內的氫氣,不論是灰氫、藍氫還是綠氫,都已經出現在華北和西北的不少加氫站中。另外,五年前只有零星的加氫站,現在全國建成及在建的加氫站將近500座,從目前我們了解到的規劃來看兩年內肯定超過1000座,無疑這將是世界第一。


氫車成本、百公里氫耗以及氫氣價格的下降,以及更多的加氫站,都證明了燃料電池走向商業化的堅實腳步。


然而,前方的挑戰依然艱巨,燃料電池及儲氫系統成本的持續下降,可靠性和壽命的繼續提高,更多商用場景的打通、低成本低門檻購車金融的實現,都是未來三年(後補貼時代)行業實現商業化需要攻破的難題。面對來自純電動、氫內燃機甲醇/氨內燃機等競爭技術,未來彷彿也更加不確定。


在複雜的外部環境及競爭格局中,我們既要入局做事做實,更加重要的是經常從現在的格局中拔身而出,站在高點鳥瞰全局與歷史潮流,會發現我們其實身處百年不遇的能源和交通變革的重要拐點。


氫從能源的角度是大道至簡且面向未來的燃料,燃料電池從能源轉換的角度是直接而高效的。這是我們當初選定這個行業的原因,也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相信,堅持這條正確而艱難的道路,曙光和春天就在前方。


作者簡介



歐陽洵博士,北京氫璞創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燃料電池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特聘專家、北京市「海聚」、中關村「高聚」、江蘇省「雙創」人才;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燃料電池標委會、中汽中心燃料電池汽車標委會、北京市科委燃料電池專家組等受邀專家,擁有20餘年燃料電池從業經驗。1999年至2004 年美國史蒂芬理工學院化工與材料博士,2005年至2010年 美國Tda Tech. LLC公司高級化學工程師到產品經理。2010年至今,歸國創辦氫璞,帶領氫璞成為燃料電池領域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知名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