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的話:提到中亞,很多人腦海中或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黃色的沙漠、黑色的石油、灰色的天空……唯獨缺少綠色。而事實上,近年來,綠色恰恰正在成為中國與中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從一個個風、光、水電項目,到一塊塊滴灌節水技術示範田,再到一片片人工林,《環球時報》記者在探訪中發現,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方案正在推動中亞各國人民擁抱「綠色的幸福」,「一帶一路」也正在中亞結出片片碩果。
在廣袤的中亞追「風」逐「日」
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州一片廣袤的平原上,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下閃耀著銀光,彷彿一片一望無際的深邃海洋。這一壯觀的項目是卡普恰蓋100兆瓦光伏電站,也是哈薩克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該電站在2019年開始併網投運,實現了當地大規模新能源電站從無到有的突破。
「這些光伏組件很多都是通過『中歐班列』運輸到項目現場的。」寰泰能源(哈薩克)副總經理吳曉梁指著遠處的太陽能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家光伏電站由寰泰能源與哈薩克合作夥伴共同投資建設,也是該公司首個採用「100%中國製造+100%哈國施工」模式建設的項目,即「中哈合作設計、中國設備採購、哈方土建施工、中哈合作管理」。
據介紹,通過對電站設計方案的優化,卡普恰蓋電站不僅能實現比其他同行業電站更低的度電成本,也有效減少當地的碳排放。吳曉梁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卡普恰蓋電站的年發電量為1.6億度,相當於5萬個哈薩克家庭1年的用電量,項目每年可以為當地減少碳排放16萬噸。2023年,我們還與一家大型國際交易商完成一筆國際綠證交易,將卡普恰蓋電站7000兆瓦時的上網發電量形成的碳資產出售,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約5950噸。而在全哈薩克,我們有6個已建成的新能源電站,已累計為當地提供17億度綠色電力,減少碳排放共計170萬噸。」
近年來,中國企業與中亞國家在風電、光電、水電等新能源領域的合作進展可謂「飛速」。
據中國電力哈薩克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數據,截至2022年底,由中企在哈薩克投資參建的札納塔斯風電場、圖爾古松水電站、阿克莫拉州風電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1000兆瓦。
中企在中亞追「風」逐「日」的背後,是該地區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迫切需求和雄心壯志。據吳曉梁介紹,目前哈薩克暫時能夠做到電力供應的自給自足,但該國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大部分電力基礎設施都是在前蘇聯時期建設而成,其中很多設施的使用壽命已經達到極限,且受到資金和技術的限制,部分設施的維護與再投資也明顯不足。這意味著如果不儘快加大在電力領域的投入,哈薩克或將在未來幾年面對較大的電力缺口。
這一背景下,哈薩克政府選擇積極擁抱新能源,並制定宏大的新能源發展目標。公開資料顯示,為了更好地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哈薩克共和國於2009年7月4日頒布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法》,並於2021年7月1日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新能源項目在該國能享受包括稅收、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優惠措施。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領域的合作成果已宛然成為中哈共建「一帶一路」成績的生動體現。「『綠色絲路』正在從夢想照進現實。」在採訪中,吳曉梁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道。
相關鏈接:「火車拉來的」綠色能源
同德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中企在新能源領域優勢明顯:一方面,中國的光伏技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作為中國與中亞互聯互通全方位深化的成果,中歐班列的開通使中企又多了一重競爭優勢。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僅卡普恰蓋電站就有超過30餘萬塊光伏組件是通過12列中歐班列從中國運輸到項目現場的。中歐班列帶來的時間和成本優勢,使得該項目在短短9個月就完成建設,實現併網發電。
「中歐班列助力中國光電、風電項目順利落地哈薩克,而這些項目的落地,也帶動了中國光伏組件、電力設備的出口,助力中國產品和品牌『走出去』,同時改變了哈薩克新能源設備長期由歐洲品牌壟斷的局面。」他這樣解釋稱。
鹹海治理的「中國方案」
「島嶼之海」,這是烏茲別克人曾經對鹹海的稱呼,因為在1960年前,鹹海是一大片深藍色的透亮海水,湖中有約1500座島嶼,還有大量種類豐富的魚類。然而,這一切如今都成了夢幻泡影。
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泊,總面積高達6.6萬多平方公里。但由於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鹹海周圍糧食和棉花生產灌溉過度擴張,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平衡,流入湖泊的水量大幅減少,導致生態系統大幅退化。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鹹海的面積已經比1960年減少了90%以上,大面積湖底成為裸地和鹽土,或被鹽殼覆蓋。本地居民的健康也受到影響,患白血病、腎病、支氣管炎和哮喘等病的比例顯著升高。
近年來,來自中國新疆的科學家們正在與烏茲別克政府及相關機構積極開展鹹海治理合作。「鹹海危機本質上是一個內陸湖泊的乾涸問題,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業灌溉的過度取水。」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絲路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國新疆地區此前也面對過類似問題,比如對塔里木河的治理。我國對塔里木河的生態輸水已進行了很多年,有相對成熟的水資源管理技術措施,可提供給烏茲別克參考。」
對此,中國科學家協同當地共同推廣普及滴灌節水技術,還同當地開展鹽鹼地改良治理合作,通過種植鹽生植物降低當地土地含鹽量,達到可種植其他作物的條件,以及在鹹海乾涸後的沙質荒漠上種植人工林,開展荒漠化防治工作。這些都在鹹海保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已在烏建成了鹹海流域水生態監測網路和鹹海鹽塵遙感監測系統,建立了鹹海流域水、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優化管理模擬系統,並研發了棉花水肥一體化耦合節水灌溉系統,建立了25公頃技術示範基地,技術推廣面積200公頃,輻射推廣面積10000畝。
近年來,中國與烏茲別克在鹹海保護領域的合作明顯升級加速:2022 年 6 月,在「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的聯合聲明中,生態、環保、水資源和綠色發展合作是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強調支持包括拯救鹹海在內的多領域國際合作;在今年5月在西安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期間,中烏再次發表聯合聲明稱,中方願研究參與聯合國鹹海區域人類安全夥伴信託基金框架下改善鹹海地區生態和經濟社會環境相關項目實施的可能性。
相關鏈接:保護鹹海,滴灌節水技術前景廣闊
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的郊區,有一個佔地面積約5公頃的滴灌節水技術示範田,這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同烏茲別克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的「農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與研究站」的試驗地,旨在用中國的滴灌技術節水並提高作物的產量。
「這裡的滴灌技術設備和配套的耕作機械都是從中國來的。」烏茲別克科學院遺傳與植物實驗生物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沙赫佐德·賽特賈諾夫在陪同記者參觀示範田時這樣對《環球時報》表示,他相信該項目將對烏茲別克農業發展的質量和經濟增長起到積極影響。
「傳統上,烏茲別克人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耗費大量的水以洗去土壤中的鹽基。我們引入新的滴灌技術,將有助於節約大量水資源。」中國科學院專家李耀明介紹稱,「2021年和2022年,烏茲別克政府和科研機構對我們的技術示範基地進行了聯合實地測產,畝產量數據分別是404公斤和414公斤,水資源節約率高達70%,產量和節水效率都達到當地棉田的兩倍以上。」李耀明告訴記者。
「回想十年前,我們在烏茲別克等幾個中亞國家推廣滴灌技術時,由於當地對中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技術了解很少,對我們還不太接受。而10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中亞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主動找到我們,尋求和我們的合作。」這名中國科學家感嘆道,治理鹹海生態的「中國方案」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和歡迎。
本土人才在綠色發展中崛起
無論是光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工程,還是鹹海治理項目,都只是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建設更加緊密的綠色發展夥伴關係的一個縮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國建成了首個中亞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網路和資料庫,涵蓋了從冰川到沙漠的多個典型生態系統;在哈薩克,中國同該國林業委員會共同為其首都阿斯塔納用30多種植物打造了一道「都市圈生態屏障」;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吉兩國科學家一起開展了飲用水安全技術研發和示範應用,得到該國政府高度好評……
分析人士與從業者普遍認為,未來中國和中亞在綠色發展領域的合作空間將更為廣闊。不久前,烏茲別克發展戰略中心執行主任圖裡雅科夫在北京參加一次論壇時對媒體表示,氣候變化正在為中亞各國帶來重大威脅,甚至已影響到本地區的糧食安全和未來發展。「有研究顯示,中亞地區70%的發展問題都源於缺少淡水資源。而另一項研究則顯示,中亞地區在過去30年內溫度升高了1.5℃,大大高於全球平均的0.7℃。」他表示,這使中亞國家迫切需要引進來自中國等國的環保技術和經驗,並培訓相關人才。
據記者了解,中企在中亞國家參建的許多新能源項目中,本土員工的佔比都相當高,有時甚至高達90%,這在解決當地就業的同時,也能為相關國家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為當地新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長期基礎。
古麗是山東電建三公司EPC總承包的烏茲別克納沃伊州澤拉夫善風電項目的烏方員工。這是該國第一個兆瓦級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後將為50萬個家庭提供足夠的綠色電力、每年將節約11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在她看來,中國企業在可再生能源發展領域有豐富的經驗。
「在這家企業的兩年里,我學到了很多光伏和風電電站的知識,中國同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所以這一次我也跟著公司一起參與到澤拉夫善風電項目中來。」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很期待,未來自己能運用從中企學到的經驗和技術,「使烏茲別克的天更藍,水更綠。」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推動成立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已吸引了來自40多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夥伴,已成為國際性、機制性的環境合作平台;「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已獲得共建國家和發達經濟體 44 家金融機構參與;而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則已為12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行2000餘人次的氣候領域人才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