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原因?印度、韓國、越南、日本出口都在下跌,我國卻在上漲

海關總署公開的信息顯示:今年4月份,我國(本文提到的我國、中國都是特指中國大陸地區)商品出口金額近2.03萬億元,同比大增16.8%;前4個月的商品出口金額接近7.7萬億元,上漲10.6%。

由於人民幣匯率貶值因素影響,我國商品出口金額增幅換算成美元要低一些,但也在增長。其中,4月出口金額為2954.2億美元,上漲8.5%;前4個月的出口商品金額超過1.1萬億美元,提升2.5%。

並且都超過了市場預期,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呈現韌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則表明多家機構預估的「外部市場低迷」似乎不太準確,外需依然較熱。

印度、韓國、越南、日本卻有不同的感受

今年4月份,越南商品出口總額為275.4億美元,同比下降17.1%;前4個月的商品出口總金額為1085.7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都是兩位數的暴跌,外部需求一點也不熱,很疲軟嘛。

還有韓國,今年4月份的商品出口金額為496.15億美元,同比下降14.2%;前4個月商品出口金額為2011.59億美元,下降13.0%。韓國外貿逆差在前4個月達到250.62億美元,同比擴大265%。

日本方面:3月當月的商品出口額為653.81億美元,同比下降10.5%;前3個月的商品出口額為1737.85億美元,下降8.9%——外貿逆差提升至389.71億美元,同比擴大35.8%。

印度方面公布的2023年3月份出口商品金額為383.81億美元,同比下降13.9%;前3個月,出口商品金額為1080.22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7.6%。

我國台灣地區也公布了4月份的外貿數值——出口商品金額為359.55億美元,下降13.3%,連續8個月同比負增長;前4個月,出口的商品總金額為1336.99億美元,同比下降17.7%。

不再一一列舉數據了,與我國大陸地區的感受相比,越南、韓國、日本、印度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感受到的外部市場需求分明是疲軟,而且是非常疲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

外部市場是冷,到底還是熱呢?

南生曾多次提到全球經濟發展出現了「錯位」。在2022年的時候,我國仍採取非常嚴格的防疫措施,多數製造企業不能痛快地從事生產,產業鏈和供應鏈雖然整體完善,但通暢度受到抑制。

大量訂單被迫轉移到其他國家、地區。進入到2023年,我國全面放開,之前流失和被迫轉移的訂單,再度迴流。以至於大家對外部市場需求形成了差異化感受——「我熱,他人卻感覺到冷」。

我國一旦放開,訂單就能迴流。充分說明我國製造業整體競爭力更強,也說明人力成本並不是核心因素。與之配套的產業鏈、供應鏈,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的完善度和高素質人才,才是核心因素。

很多網友都擔心美國實施的供應鏈從我國外遷戰略,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南生卻不太贊同,這是因為:我國與印度、越南製造業競爭的一面越來越少,合作和互補的一面反而越來越高。

我國製造業正在穩步升級,近年來的裝備和設備製造出口提升很快。在越南、印度製造獲得較大投資浪潮下,反而帶動了我國中間產品、裝備和設備製造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增長新動能。

網友們,請記住:我國已超過德國、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機械產品出口國;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金額已連續數年排全球第一名,我國的高新產品出口金額也多次在全球蟬聯冠軍……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力、太陽能發電裝備和設備製造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全球第一,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銷量都是世界第一,我國在機床、半導體、顯示面板等領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經濟日報在近期發文表示:過去,中國出口貿易以最終消費品為主,主要進口原材料、中間投入品和裝備。現在卻正好相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間產品、機電和機械產品出口國。

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穩步提升。或許在部分最高端產品上,我國製造業競爭力仍有短板。但對印度、越南這樣的後起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國提供的產品恰恰最為合適。

更加重要的是,我國製造業正在積極邁向高端,日韓等國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曾經的代差似已被磨平,在同樣的外部市場環境下,我國拿到的訂單越多,他們拿到的訂單自然就變少了。

答案出來了,之所以大家對外部市場的「冷、熱」感受不同,是因為大家的製造業競爭力不同,是因為大家的產業鏈、供應鏈齊備和完善程度不同。當你變強,就能感受到熱的一面。反之,則是冷。本文由南生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