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30億加碼鈉電 募投爽約的傳藝科技能否修成正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彭碩 北京報道

3月29日晚,「鈉電熱門概念股」傳藝科技(002866.SZ)披露了2022年業績報告。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99億元,同比增長4.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5億元,同比下降30.04%;扣非後歸母凈利潤1.71億元,同比增長38.16%。

根據年報,傳藝科技自身主營業務共計分為三塊,分別是:a、輸入類設備,包括電腦鍵盤、平板電腦外接滑鼠等; b、FPC(柔性線路板)業務;c、鈉離子電池業務。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火熱的新能源業務並未給傳藝科技帶來業績改善。自2018年起,公司營業收入增長率逐年下滑。尤其2022年,公司輸入類設備項目增長率僅有3.6%。

針對前兩者業務對於拉動增長的「動能減弱」,2022年6月下旬開始,公司逐漸將重心從前兩者轉移至鈉離子電池項目計划上。最新進展是:今年3月,公司實現一期4.5GWh鈉離子產能的投產。此外,在年報披露同一日,公司還拋出了一份定增計劃:公司擬向市場定向增發約8685.7萬股股票,計劃募資不超過30億元,其中的24億元將被用於鈉離子電池製造二期5.5GWh項目建設,計劃18個月投產。

但該項目是否能如期推進,目前還有兩點值得觀察:一是,鈉離子電池作為新興電池產物,其產品各項優缺點都未經市場驗證,一、二期合計10GW龐大產能能否最終為市場消化令人存疑。二是,公司上市以來曾有過多次臨時變更募投項目的「歷史」,這次鈉離子電池項目是否能堅持到最終也不能100%確定。

針對產能能否順利被市場消化的疑慮,30日下午,記者致電傳藝科技證券部,公司接電人員表示,「公司此前與國能江蘇新能源、蘇州德博新能源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但具體的下游鈉電池客戶以及對應訂單情況目前不便披露。」

傳統業務增速逐年下滑

傳藝科技於2007年11月創立,2017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

在鈉離子電池尚未能產生實質性收入情況下,公司去年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電子信息零組件業務,其主要分為兩項:一是輸入類設備,包括電腦鍵盤、平板電腦外接滑鼠等; 二是FPC(柔性線路板)業務。

從更具體的收入構成來看,2022年,公司FPC業務實現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28.18%,占收入比重為12.25%;包括筆記本鍵盤、觸控板等各類輸入類設備合計實現收入17.13億元,同比增長3.6%,占收入比重86.84%。

拉長時間線,無論是FPC業務,還是輸入類設備業務,電子信息零組件業務增收乏力,公司迫切需要新的增長極。

Wind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公司營業收入增長率從70.95%一路下行至2022年的4.07%。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公司營收增速為8.51%,首次低於行業平均增速23.28%。

(傳藝科技上市以來歷年營收增速與行業對比,圖片來源:Wind)

激進加碼鈉電後的商業化疑慮

傳統業務增速逐年下滑,傳藝科技開始另覓出路,激進加碼鈉電。

隨著年報同一日披露的,還有公司的一份高達30億元規模的定增計劃。

3月29日晚,傳藝科技披露公告稱,擬向市場定向增發約8685.7萬股股票,計劃募資不超過30億元,其中的24億元將被用於鈉離子電池製造二期5.5GWh項目建設,項目建設周期18個月,剩餘的6億元則被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事實上,傳藝科技在鈉電池的投資布局風格一向頗顯激進。

2022年6月22日晚,傳藝科技公告稱將對外設立孫公司——江蘇傳藝鈉電科技有限公司,由此,開始進軍鈉電池領域。

2022年10月25日,傳藝科技公告,公司實施的鈉離子電池項目二期部分規劃建設產能前移,將一期產能規劃由2GWh提升至4.5GWh。2022年10月27日,傳藝科技公告介紹了公司鈉離子電池產品參數和中試線。傳藝科技生產的鈉離子電池產品,單體能量密度為150Wh/kg-160Wh/kg,循環次數不低於4000次。

年報顯示,公司已先後於2022年10月、2023年3月實現了中試線的投產和一期4.5GWh產能的投產。

另外值得一提的,與其他企業只做單一環節不同,傳藝科技開展的是鈉電池一體化產能同步建設,即電芯、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的研發和製造能力同步進行。傳藝科技表示,一體化的發展戰略有利於公司提升競爭優勢和產品附加價值,為公司在鈉離子電池行業長期穩健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是問題在於,作為新興產物,在產品未經充分「商業化驗證」前提下,公司兩期合計10GW的產能能否如期消化?

3月30日,記者致電傳藝科技證券部。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已與國能江蘇新能源、蘇州德博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業簽署完投資協議,但具體訂單量其本人未知,也不便披露。

根據記者梳理,傳藝科技先後於2022年12月28日、2022年12月30日、2023年1月5日披露3份合作協議公告,合作協議對手方分別是中祥航業、國能江蘇新能源、德博新能源。

在與中祥航業的合作協議中,中祥航業約定在2023年向傳藝科技或通過指定PACK廠採購電芯量不少於1.3GWh。在與德博新能的合作協議中,德博新能承諾向傳藝科技採購電芯量不少於2GWh。在與國能江蘇新能源的合作協議中則並未涉及具體的採購計劃。

上述合作協議,能否能說明鈉電產品已經被市場認可?

對此,隆眾諮詢鋰電池部分析師曲音飛向記者表示「並不能」。

曲音飛認為,鈉電池商業化進度一方面取決於鋰電價格,「如果價格上鈉電相比鋰電不具備優勢,市場大概率不會選鈉電。」另一方面則取決於下游終端用戶接受力度。「新產品出現的時候,消費者也會存疑這個產品安不安全,被普遍接受必然需要時間周期。鈉電從出現到被市場完全接受,即使最樂觀情況下至少要2-3年時間,事實上,鋰電也經歷了很長驗證周期。」

募投項目多次生變

儘管傳藝科技對進軍鈉電計劃雄心勃勃,然而梳理其過往投資歷史發現,傳藝科技投資上缺乏長遠定力,經常發生突然臨時變更甚至終止募投計劃的事情。

2017年的IPO募投項目中,公司計劃募集資金4.86億元,其中,用於FPC項目資金3.58億元。但到2018年4月2日,公司突發公告稱,擬將原募投項目「FPC 生產項目」截至公告日募集資金賬戶中剩餘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變更用於建設「3D玻璃面板生產項目」和「輕薄型鍵盤生產項目」。另外,尚未實施完畢的原募投項目「FPC生產項目」停止實施。

到了2020年12月8日,傳藝科技再次變更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終止實施「3D玻璃面板生產項目」,並將該項目剩餘資金全部投入現有募投項目「輕薄型鍵盤生產項目」的建設實施。同時表示看好輕薄型鍵盤產品的市場前景,擬擴大產能滿足後續市場的需求。

此外,2019年,公司還一度計劃轉型電路板生產業務。為此,公司於2019年8月啟動定增計劃,最終實際募集了5.89億元,用於「年產公司 18 萬平方米中高端印製電路板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該項目如今正進展到一半,公司再次準備將剩餘的募資資金變更為「鈉離子二期項目」。

根據2022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該「年產公司 18 萬平方米中高端印製電路板建設項目」目前已投資2.41億元,投資進度達到57.26%。

但3月29日晚,傳藝科技公告稱,經公司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次會議決議,公司擬將「年產 18 萬平方米中高端印製電路板建設 項目」剩餘募集資金(扣除部分已簽訂合同尚未支付的設備尾款後)1.75億元變更用於投入「鈉離子電池製造二期 5.5GWh 項目」。

公司方面表示,為確保募集資金 投入的有效性,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和最大化保障股東利益,公司擬將「年產 18 萬平方米中高端印製電路板建設項目」剩餘募集資金變更用於「鈉離子電池製造 二期 5.5GWh 項目」的建設,進而充分把握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先機,進一步鞏固 在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同時儘快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和鎖定優質 客戶資源、市場份額,推動公司長期穩健發展並助力於公司「消費電子+新能源」 雙輪驅動長期戰略的實現。

而這次傳藝科技的募投項目能否「從一而終」,修成正果,仍有待觀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