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鐘鳴繼去年11月提出為期五年的「工業上樓」建設供應計劃後,1月10日,深圳又舉行了「20+8」產業2000萬平方米「工業上樓」廠房空間項目招商大會,不斷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向實之舉。
「工業上樓」將傳統扁平式廠房單層鋪開的研發、辦公、生產等環節聚攏到高層樓宇的垂直化空間形態中,該模式對製造業發展有諸多利好:首先,通過提升土地開發強度,緩解城市工業土地緊缺和低效利用的問題;其次,把分散的工業行為聚合起來,解決部分企業辦公、研發和製造環節被迫分離的情況,促進產業鏈環節及不同產業間的融合對接,更容易形成產業集群;第三,統一的建設運營有助於改善工業環境,便於推行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優化城市界面形象;第四,產城融合導向的設計也會極大地便利產業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生產生活,減少城市「鐘擺效應」。
「工業上樓」並非新鮮事物,30年前香港的毛紡工業大廈、海怡工貿中心等建築就開啟了輕工業和手工業在摩天工廠生產的模式,該模式近年來受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關注,主要是為緩解產業發展和土地約束的空間限制,服務廣東「製造業當家」戰略定位,規模化地提供優質產業空間。相較香港早期的探索,大灣區當前「工業上樓」模式呈現三個趨勢和特點:一是由點狀探索向成片建設升級。在本輪「工業上樓」浪潮中,大灣區多地都有實質性項目落地,且隨著定位前置和統籌規劃,該類項目更多的是以連片化的形式出現,如深圳本次招商的項目中,約有70%位於規劃布局的20大先進位造業園區範圍內。二是政策引導和推動作用加強。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高層廠房,主要是市場為應對電子、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發展需要的自發性行為,珠三角本輪推廣也顯示出較強的政策推動作用。廣東省政府提出將推進工業上樓作為製造業轉型的重要基礎,並制定發布《廣東省高標準廠房設計規範》。深圳、東莞、佛山等地也根據實際情況發布市區級工作指引,支持「工業上樓」模式和其建設主體,並從行業准入、建築標準等方面予以規範。深圳寶安區政府更是主導參與了新橋東先進位造產業園的打造。香港最新《施政報告》也提出要提高用地密度,洪水橋和元朗一帶將推首批工業大廈用地,工業上樓會是其「再工業化」的重點考慮模式。三是產業形態更加高端化、現代化。初代「工業上樓」以傳統輕製造業為主,隨著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招商對象更傾向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先進位造產業,香港AMC工業園也引入了衛星製造等先進位造產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趨勢顯著。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工業上樓」的形式也會在實踐中不斷迭代,有四個方面值得關註:一是因地制宜把握推廣進度。「工業上樓」模式適用於工業用地稀缺、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因而得以在大灣區城市廣泛應用,且有擴展至蘇州、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和青島等北方城市的趨勢。但是,對於還有大量未開發土地、產業活躍度仍有待提升的中小城市來說,目前並無太大實施必要性,需要理性推廣。二是與多樣化土地來源有機結合。在增量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城市更新「工改工」、土地整備、閑置土地利用等成為存量土地「工業上樓」的重要支撐,在保證城市功能平衡的前提下,也需要鼓勵探索更多形式的土地來源。三是綠色化、智能化建築的配套升級。在數字化升級和「雙碳」戰略大背景下,綠色建築和智能化設備的運用也會是「工業上樓」的趨勢之一,需要平衡好成本與收益、經濟回報與社會效益的關係。四是定製化與標準化的有機結合。標準化的設計建造能有效降低成本,但不同行業對建築荷載、排污等要求不盡相同,在符合產業定位和招商需求的條件下,融合差異化的定製需求與模塊化的建設工藝也是凸顯運營能力的重要方面。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