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間的美好溫暖,也照出了很多醜惡不堪。
前段時間,「張姍姍」火了,卻意外揭露了核酸檢測行業的醜陋一面,頻繁造假違規,卻賺得盆滿缽滿,背後還有資本在收割。隨著防疫「新十條」出台,核酸檢測退場,但沒想到藥廠立即接棒,舉起鐮刀,開啟了收割。
這幾天,各種「新冠囤葯攻略」、「囤葯清單」,在朋友圈、微信群里流傳,很多人照單全收,開始大量囤葯。「老牌神葯」連花清瘟最為搶手,在線下藥店、藥品電商平台,連花清瘟已經發展到了一葯難求。
在石家莊,有藥店一天賣出40萬盒。12月5日以來,北京每天向市場投放40萬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12月8日,連花清瘟膠囊在京東健康平台賣出82.8萬件,高居非處方葯銷售榜首。
連花清瘟成為了搶手貨,一些商家就蠢蠢欲動,想要發「疫情財」,不斷抬高價格來收割消費者,有人反映連花清瘟的銷售價格一度漲到原價的六倍。
不知不覺,連花清瘟成為了「防疫神葯」,彷佛擁有了它,就能「藥到病除」。但實際上,連花清瘟既不能治療新冠,也不能預防新冠,它只是一款普通的感冒藥而已。
那麼,連花清瘟到底是如何走上神壇的呢?背後有沒有資本在運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挖一下。
連花清瘟膠囊是以嶺葯業創始於吳以嶺,在2003年通過兩款歷史名方研發出來的一款新葯,本來是想用在SARS感染者身上,但由於2004年5月才獲准上市,所以沒趕上這一波。此後,連花清瘟膠囊賣得不溫不火。
2009年,連花清瘟膠囊迎來第一次機會。這一年,連花清瘟膠囊被納入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銷量從上一年的1.76億粒增至13.82億粒,銷售額從6000萬元暴增到5億元,同比增長670%。銷售額占以嶺葯業營收的比例從7.04%迅速增長到31.16%。
不過,2010年後,甲流得到了控制,連花清瘟膠囊銷量再次跌入低谷。然而,沒想到幾年後,連花清瘟膠囊再次迎來機會,那就是新冠疫情的爆發。這一次,連花清瘟膠囊不但抓住了機會,更是走上了神壇,直接封神。
據了解,連花清瘟被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五/六/七/八/九版)》等診療方案。隨後,連花清瘟的銷量開始起飛。2020年,連花清瘟銷售額達到34.31億元,同比增長167%。從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以連花清瘟為主的抗感冒類藥物銷售額分別為42.56億元、41.08億元、25.53億元,占以嶺葯業營收的48.46%、40.60%、45.87%,成為了該公司第一大業務。
有人說連花清瘟火爆,是因為得到了官方的推薦。但實際上,在每個版本的診療方案中,推薦的藥物有很多,不只是連花清瘟。比如在第九版中,推薦的中成藥中,除了連花清瘟,還有金花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
在今天發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藥目錄(第一版)》中,更是推薦了108種中西藥,其中,西藥41種,中藥67種,光是針對發熱的中藥就有連花清瘟等23種。
可為什麼三年來,只有連花清瘟「封神」,到今天還在搶購。即便是加價也要買,寧願被割韭菜,也不買其它同類型的葯。
說白了還是營銷做的好,借著疫情,連花清瘟曾傳出被傳世衛組織推薦,由此遭遇王思聰質疑,引發了一波熱議。隨後,在方艙,在各種藥物推薦中,連花清瘟基本都排在第一位。到如今疫情防控新十條出台後,很多營銷號清一色的發布「備幾盒連花清瘟有備無患」,「你備連花清瘟了嗎」。
經過這三年來的反覆傳播和引導,連花清瘟在很多人心中建立了認知,備葯一定要有連花清瘟,而且要多備幾盒。
正常來說,備點葯可以理解,但幾盒,十幾盒的囤就完全沒必要,也沒必要加價購買連花清瘟,有很多可以替代的葯。然而,韭菜總是割不完,讓資本賺得盆滿缽滿。
連花清瘟銷量火爆,以嶺葯業股價大漲,成為了新的「葯中茅台」。創始人吳以嶺身價從2019年的85億元上漲到2022年的230億元,成為中國最富有的院士。
2003年,我們搶醋、搶鹽、搶板藍根,20年後,我們搶口罩、搶連花清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但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一心想著割韭菜,最終會反噬到自己身上。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發布新冠病毒感染居家治療用藥指引,稱連花清瘟膠囊有上百種替代葯,以嶺葯業股價一度跌超5%。
連花清瘟,是時候走下神壇,回歸到它正常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