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時間,當初說要造芯的格力現在怎麼樣了?很多人恐怕已經將此事忘在了腦後,畢竟一個搞家庭電器的,跨行搞晶元,而且才四年時間,又能做出什麼花樣來?
但你恐怕想不到,格力不僅造出了芯,而且還取得令人驚訝的成就。當初董明珠要造芯的時候,表示成功只是時間問題,引發了諸多嘲笑。但現在事實證明,董明珠也並不是在吹噓,而是早已下定了決心,並腳踏實地做起了晶元。
格力驚人的造芯成績
公開資料顯示,董明珠於18年4月宣布造芯,而格力正式造芯的日子則是在8月份。彼時,格力斥資成立子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達到10億元。
之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零邊界自主研發的晶元出貨量就突破千萬大關。而到今年,更是突破了一億大關。根據現在的出貨量走勢,到今年年底,零邊界的總出貨量將超1.35億顆,格力也將實現年均出貨量超3600萬顆。
一個跨界企業做晶元,能夠在短時間做到這樣的成就,真不是在開玩笑?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莫不是在以次充好,以量沖業績?
這還真不是,資料顯示,格力旗下零邊界所研發的32位系列MCU,智慧家庭系列晶元以及功率半導體晶元等,都已經經過權威檢測,性能達到了業界領先,可媲美進口芯。而且其良品率也喜人,可以被大規模量產使用。
那麼,格力是如何實現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晶元產品做到一流水平的?這可能源自於「早早布局」。其實,珠海零邊界並不是一家新興機構,其前身是格力通信技術研究院的微電子所和功率半導體所,在更早的2015年就已經成立。
也就是說,雖然董明珠宣布造芯是從18年開始的,但從15開始,相關的研發工作就已經開始了。據悉,成立新企業之後,格力對自家晶元產業的規劃就從單一研發設計轉變成了較為全面的,從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面面俱到的綜合性晶元供應商。
董明珠實現了自己的豪言壯語
當初,格力宣布要造芯的時候,很不被市場看好。董明珠則表示,格力造芯,不需要國家給錢,而是自己花錢搞。而且造芯,不會影響企業發展,因為格力的利潤率是15%,可以花10% 的利潤,或者7% 的利潤用於晶元研發。
董明珠還非常霸氣地說道:「我今年投入一百億,明年投入一百億,三年投入三百億,甚至三年以後我投入五百億,我沒理由做不成。當我們能夠掌握晶元,而且我們能把高端晶元如果能拿下來的那一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服務全球了。」
猶記得,格力當初宣布要造芯的時候,第二天股價就跌了快9%,這表明市場對於董明珠的決定是非常不看好的。但時過四年,格力證明了自己,董明珠也實現了自己的豪言壯語。
目前,格力所造的晶元主要應用於家電行業,醫療,工業等領域,從技術水平和製程上來說,距離消費電子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卻彌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減少了國內對進口晶元的依賴。
如果國內多出現一些像格力這樣的企業,像董明珠這樣的企業家,願意將資金,人力投入在晶元研發等科學技術領域的話,我們擺脫對進口高科技產品的依賴速度將會越來越快,能夠被限制的程度也就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