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風波仍未平息!生產醬油的原料究竟是什麼?

這個國慶假期,海天味業過得並不順利。

作為中華老字號品牌的「醬油一哥」海天味業,近日被多個抖音短視頻賬號爆料國內售賣的海天醬油含食品添加劑,而日本售賣的海天醬油卻零添加,因此質疑海天味業在執行「雙標」。

本次的輿論危機事發於 9 月末,截至目前,海天味業仍然深陷添加劑風波。

海天味業兩度緊急發文

事件的起因是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買的海天醬油。在對比國內外產品的成分差異中,網友發現,在日本銷售的海天醬油除了水、大豆、小麥以及食鹽、砂糖之外,並無其他添加成分;而在國內的海天醬油還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鈉三氯蔗糖等添加劑。

網友們憤怒於海天味業對國內外消費者的 " 雙標 ",同時有人指出苯甲酸鈉為防腐劑,這進一步引發無數網友對醬油生產過程和食品安全的擔憂。

據悉,在事件發酵當晚,9 月 30 日海天味業立即發布了一份聲明。在文中,海天味業表示,公司產品都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產,且所有產品添加劑的使用均符合我國相關標準法規要求。

由於並未回應國內外醬油產品配料表的差異,有網友扒出了海天味業參與國內醬油行業相關標準制定的信息。

更多的質疑隨著 " 海天味業參與起草醬油行業先行標準 " 的熱搜話題而湧現。有網友認為,海天這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10 月 4 日,海天味業再次發布聲明,表示用食品添加劑來誤導消費者認為中國食品比外國食品差,要麼是不明真相,要麼是別有用心;而企圖用 " 雙標 " 來挑起矛盾對立,嚴重影響 " 中國造 " 的世界聲譽。

10 月 5 日,中國調味品協會也發布聲明稱,標準本身並不存在高低之分,只因各國飲食習慣和消費習慣不同,而存在差異;企業只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其生產的產品就是安全的。

大豆和小麥是主要原材料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記載用鮮肉腌製成醬,風味絕佳,在古代是皇帝的御用調味品。直到唐朝才出現用大豆和麵粉做原料釀製醬油的記載,這種方式大大降低了醬油的成本,使得醬油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而醬油的名稱是直到宋代才出現的,蘇東坡《物類相感志》中提到「作羹用醬油煮之妙」。

現代醬油的生產方式跟古代醬油十分相似,都是以大豆和小麥為原材料,經天然微生物的釀造作用獲得的。只不過經多年釀造經驗積累,人們對於釀造過程中的物質變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因此能夠更加精確地控制醬油的生產過程,獲得質量更加穩定的產品。

醬油釀造過程中,原材料的選擇就有很大學問,優質大豆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能夠增加醬油中氨基酸的含量,東北的寒地黑土和氣候最適合大豆生長,因而來自東北的大豆適合做醬油的原材料,能夠為醬油釀造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原材料中的小麥則提供充足的糖類,為釀造微生物的生長提供豐富的碳源,同時也能賦予醬油特有的色澤與甜味。

原材料的前期處理也很關鍵,大豆經浸泡吸水、蒸煮,蛋白質適度變性,易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小麥經鐵鍋焙炒,澱粉糊化,易被澱粉酶水解成糖類供發酵微生物使用。

醬油生產除了大豆、小麥這些原材料之外,還有關鍵功臣——天然釀造微生物,它們存在於醬油的整個釀造過程,產生豐富的酶系將原料中的蛋白質、澱粉等大分子物質分解成氨基酸、單糖等各種小分子營養物質,賦予醬油豐富的營養和獨特的風味。

其中,麴黴是最具特色的一類釀造微生物,常見的是米麴黴和醬油麴黴,它們廣泛存在於糧食、土壤中,在釀造的最初階段麴黴快速繁殖並迅速附著於原材料的表面,這個過程叫做制曲,能對原材料中的大分子物質進行初步降解,為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提供營養,同時產生足量且種類豐富的酶,在後續階段繼續發揮作用。

制曲結束後,原材料被初步降解,營養物質逐漸釋放,這時候完成制曲的原料被輸送至曬場,加高濃度的鹽水,形成稀醪。在鹽水的作用下,麴黴被殺死,其他耐鹽釀造微生物利用降解的小分子物質開始繁殖,並將各種酶釋放進入稀醪中繼續分解原料。在陽光的曬釀下,稀醪在最合適的溫度下發酵,形成種類豐富的氨基酸、還原糖、有機酸等物質,賦予醬油獨特美味。氨基酸和還原糖還會發生美拉德反應,生成純天然的色素,醬油的顏色就是這樣形成的,並且美拉德反應也會生成大量的風味物質,讓醬油更加美味。

曬醬油期間要將下層的醬油抽出,從原料上層淋灑而下,反覆多次直至曬制結束,這樣能夠將稀醪的營養物質充分溶解,提升醬油的品質。醬油曬制越久,原材料中的營養成分越能夠充分降解,氨基酸和糖類的美拉德反應也越加充分,醬油的顏色就會越深,風味也越濃厚,因此天然曬釀造就好醬油。

來源|中國網、財聯社、紅星資本局、每日經濟新聞、海天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繫農財君丨1856526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