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油限價令剛落下,拜登就收到壞消息,「歐佩克+」考慮減產石油

環球時報》援引外媒報道稱,石油輸出組織透露,「歐佩克+」目前正在考慮,將每天減產約100萬桶石油。

在疫情和俄烏衝突的交織下,石油的價格也開始頻繁地上下波動,並且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操持下,石油價格一路走低。

為了維護油價的穩定以及「歐佩克+」各成員國的基本利益,該組織將在近日召開面對面會議,商討關於石油減產的相關事宜。

而「歐佩克+」的主要產油國之一沙烏地阿拉伯也表示,減產或將成為該組織接下來的主要措施。而石油減產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油價的上升。

在此前,美元的多次加息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緊張,本就讓油價一度下跌,而美國及其盟友又曾多次向「歐佩克+」施壓,要求其增加產量,降低油價,這嚴重損害到了「歐佩克+」等一眾成員國的利益。

首先,對於歐洲各國來說,它們無法效仿美國,通過反覆加息來緩解其國內的通脹;其次,不少歐洲國家現在都面臨著能源短缺的問題,一旦油價上漲,那對於本就深陷經濟危機泥淖中的西方國家來說,無疑將會是一個重新的考驗。

另外,若是從美國的視角看待這件事,俄羅斯作為「歐佩克+」的主要產油國之一,若是石油價格上漲,勢必會讓俄羅斯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但其實從俄烏衝突中,美國的做法以及表態就能看出,美國其實就是想通過烏克蘭來打壓俄羅斯。若是油價上升,那便能增加俄羅斯的經濟收入,能夠一定程度地填補俄羅斯在俄烏衝突中的損耗,這自然不是美國願意看到的。

畢竟在此前,美國就曾宣布對俄羅斯出口他國的石油進行限價,並表示,在G7框架內無論是個體或是實體,若是以高出美國所限定的價格購買俄油,都將受到美國的制裁。

不難看出,美國對石油限價抱有很大的「決心」,哪怕是它的盟友也必須「嚴格遵守」。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國之外,歐盟也展開了新一輪的對俄制裁。

有消息稱,現在歐盟已經就第八輪「反俄」制裁達成了框架協議,其中就包括贊同對俄油限價。由此可見,雖然歐盟不少國家都遭到了制裁俄羅斯的反噬,但在「政治正確」的裹挾下,依然無法停止制裁俄羅斯的腳步。

然而,俄油限價令剛落下,拜登就收到了壞消息。在美國和歐盟有所動作的同時,「歐佩克+」放出了即將大幅減產的消息,這一幅度甚至佔到了全球供應的1%。

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歐佩克+」被曝減產的前一周,有消息人士曾透露,俄羅斯已向「歐佩克+」釋放了信號,希望後者可以每日減產100萬桶。

暫且不論其中的關聯,就美國和俄羅斯而言,這兩個國家對於油價的想法多半是背道而馳的。若是「歐佩克+」真的決定大幅減產,勢必會影響到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尤其是經濟方面的打壓。

但從俄羅斯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出口石油的收入能夠緩解其國內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石油減產這一舉動其實也能夠削弱美西方國家對於全球油價的操控權。因為本質上歐佩克就是為了反對美西方國家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壟斷、剝削等而成立的組織。

現在,藉機進一步打破西方國家對石油的定價「霸權」,其實是符合歐佩克的整體利益的。基於以上種種,PVM石油經濟公司分析師布倫諾克表示,現在「歐佩克+」將堅守石油每桶90美元這一價格,並為之採取適當的行動。

石油的減產畢竟關乎到整個「歐佩克+」成員國的利益,因此具體事宜還需要通過會議商討,但總體的方嚮應該不會變,那就是通過減產維持油價。然而無論減多少,怎麼減,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都算不上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美國來說,雖然它也是世界石油出口國之一,但俄羅斯能夠獲利卻是它更不願意看到的事。雖然現在美國尚未對「歐佩克+」減產石油這一想法做出任何評價,但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現在拜登政府已經在要求「歐佩克+」停止減產。

而美國眾議院環境小組委員會主席康納正式直接對沙特發出了警告,表示如果沙特支持減產,將被視作是所謂的「為普京助力」,那美國將會考慮停止在航空零件方面對沙特的供應。

總的來說,這次「歐佩克+」的減產計劃,無疑將會使石油價格再次迎來「大地震」,西方國家對於石油的定價權或許也將受到一定的衝擊。即便美國百般阻撓,但最終該組織的成員首要考慮的,應當還是其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