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400萬噸鋼企停產了,還有家600萬噸鋼企全員放假了!這兩家大型鋼廠整體鐵水產量下降,也導致日均建築鋼材產量降至11000噸左右的水平。
圖片來源:鋼鐵區
與此同時,銅陵市富鑫鋼鐵有限公司發布通知鼓勵福建籍員工主動辭職,全員降薪30%。
圖片來源:鋼鐵區
現階段鋼廠普遍虧損200元/噸;中西部鋼廠因運費、鋼材去庫緩慢等問題,成本更高,虧損幅度更大,接近400—500元/噸。停、減產壓力更大。不停產,供需負向剪刀差,後面現金流吃緊,影響鋼廠整體生產運行。不少鋼廠開會表態要過緊日子,更有鋼廠開會讓員工撿廢鋼……
多家上市鋼企相繼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凈利潤大幅下降成為主旋律,許多鋼企已經出現巨額虧損。在已披露業績預告的25家鋼鐵企業中,20家鋼企預計上半年盈利同比下降,其中韶鋼松山、三鋼閩光、包鋼股份、重慶鋼鐵、凌鋼股份等5家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預減幅度超過80%,還有5家公司出現虧損且預減幅度均超100%。
柳鋼股份預計上半年歸母凈虧損9.5億元,去年同期盈利18.88億元;安陽鋼鐵預計上半年歸母凈虧損將達到7.5億元至9.5億元;太鋼不銹、重慶鋼鐵、本鋼板材等上市鋼企,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預減的幅度都超過了50%。
據水泥內參了解,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只是其他多個行業的縮影。
水泥:報價低至成本線,創下21世紀以來最大降幅
2022年上半年,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水泥價格環比全部下跌,我國南部區域15個省份中,有11個省份的水泥產量降幅是21世紀以來的最大降幅。涉及面之廣,下降幅度之大,歷史罕見。
此外,水泥行業多個上市公司的業績也體現出了整個行業虧損的現狀。
東吳水泥:上半年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將減少至約虧損1994.4萬港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約人民幣2559.5萬元,相當於約2954.6萬港元),減幅約為167.5%。
亞泰集團: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億元至-5.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5.15億元至-5.95億元。
福建水泥: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8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9500萬元。
西藏天路: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5億元至-1.33億元,同比減少309.99%至292.6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5億元至-1.38億元,同比減少333.20%至314.54%。
海螺新材: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00萬元至–100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800萬元至-2600萬元。
近期,新疆博樂區域P.O42.5水泥報價180元/噸,創造了今年以來最低價紀錄,相當於是海螺水泥的成本價。市場行情低迷,新建線還頻頻投產,多家水泥價格已逼近成本線。部分企業開始轉向「價格低、銷量大」的銷售模式,用低價水泥搶佔市場份額,導致新疆區域市場協同破裂,水泥企業之間惡性價格競爭激烈,價格跌幅過大。
化工:80多種化工品價格下跌,產銷不旺,企業虧損數億元
近日,80多種化工原材料價格下跌,較年初價格幾近腰斬,且受到疫情影響,多地的化工企業正常運營受到限制,產銷量下降疊加售價下降,化工企業有苦難言,虧損者若干。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也說明了這一點,虧損百萬元者不在少數,上億元的虧損也屢見不鮮。
渤海化學:預計2022上半年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1.7億元至-1.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
上海石化:預計上半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98億元至-3.58億元,較2021年同期預計將出現虧損;
康達新材:預計2022年半年度凈利潤虧損971萬元~1665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2775萬元。
吉林化纖:預計2022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8000萬元~9500萬元,同比下降296.23%~333.02%。
三江化工:預期其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的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凈額將介於人民幣7000萬元至人民幣9000萬元,同比減少超過120%。
瀋陽化工:預計2022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5,000萬元―18,000萬元,上年同期盈利37,633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房產爆雷已成家常便飯
前有恆大集團「清算呈請」,後有世茂集團「巨額債務爆雷」,房地產行業的爆雷和違約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多家千億巨頭也被波及。2022年已過半,大多數房企公司都在收縮、躺平、降價、回款自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30多家房企「爆雷」,債務違約者比比皆是。
此外,房企的暴雷不僅影響了房企、員工,同時也影響了房企產業鏈上下游50多個行業。
停工停產、錯峰生產等這條路的背後無一例外的都體現各行業生存不易的現狀。根據清華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一共有46萬家公司宣布倒閉,一共有310萬左右的個體工商戶註銷。
相較於以往疫情期間的被迫停工停業,如今無論是被動停產,還是主動減產「躺平」,都讓人意難平。從近期各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報來看,今年上半年7成以上的企業都是虧損,多家公司虧損幾千萬到上億,龍頭企業處境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眾多中小企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