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社零消費44萬億,誰買單?

「十一」長假歷來是中國消費市場的重頭戲。中國商務部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國慶消費將凸顯四大趨勢:一是本地消費、周邊消費、居家消費將成為新熱點;二是綠色消費、智能消費、健康消費更加受到青睞;三是個性化、品質化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費熱度不減;四是線上線下加快融合,體驗式、場景化消費需求將不斷提升。

中國政府力促國慶消費,與近期消費市場的表現不無關係。

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出乎意料。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萬4395億元,同比僅增長2.5%,比上月大幅回落6個百分點。從品類看,餐飲消費的下滑較為明顯。數據顯示,8月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5%,比7月下降18.8個百分點。

瑞銀大中華消費行業主管 彭燕燕

對於中國而言,目前內需不振、消費下滑的深層次原因並非突發疫情,而是源於諸多內生性因素。比如企業經營情況影響個體收入,特別是在服務業。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整治互聯網、中介、開發商等,這些舉措有可能影響從業者對於行業未來的預期,從而影響消費信心和消費量。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

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張建平

另外,房地產帶來的財富效應正逐漸消失。在中國政府施行二手房指導價之後,不少核心重點城市的樓市已經出現實質性下跌,三四線城市的房子更出現降價求售。

有研究認為,房價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首先,一旦房價下跌,房產貶值,家庭財富將直接受損,從而抑制消費。其次,對民眾消費能力造成直接擠壓的是高額的負債,因為多年的房產按揭還款不會因為房價下跌而有所改變。同時,房價下跌可能衝擊周邊行業,傢具、家用電器、建築裝潢等消費需求遭受重創,進而抑制消費規模的擴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張燕生

對於中國家庭,消費的後顧之憂,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醫療、養老和教育。

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解決居民生活的老大難問題,比如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大規模集采,緩解居民看病貴問題;通過教育領域的「雙減」政策,試圖讓居民不再有「教育焦慮」,從而減輕居民負擔、解除消費顧慮等等。

未來在學前教育、照料兒童、失業及養老等方面,還會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和政策保障,減少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提振內需。但不少政策的落地效果尚需觀察,降低生活壓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蘇劍

中國政府因情施策、對症下藥。中國商務部近日表示,預計全年社零總額有望達到4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約12.5%,比2019年約增長8%。商務部還指明了推動消費穩步恢復的幾大措施方向。

首先是穩住大宗消費和重點消費。汽車、家電、傢具、餐飲是消費市場的頂樑柱,在社零總額中的佔比約為1/4左右。為實現汽車行業的復甦,商務部表示,要深化汽車流通領域放管服務改革。相關改革內容主要包括:加快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促進新車消費;推動二手車異地交易登記跨省通辦,推動落實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擴大二手車消費。

商務部還表示,要加快健全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鼓勵開展家電傢具以舊換新,促進家電傢具家裝消費。鼓勵餐飲企業豐富提升菜品、提高服務水平、創新經營模式,提振餐飲消費。

中國商務部部長 王文濤

此外,新型消費是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增長點,也是促進消費增速回升的著力點。

社消品零售數據顯示,1-8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81227億元,同比增長19.7%。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9%,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為23.6%,與1―7月份持平。

在線下,新型消費則更多地表現為傳統商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發展智慧商店、無接觸配送等新業態新模式。而傳統商業場所、閑置廠房等改造為新型消費載體,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場景,也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上海靜安寺漫選聚落創始人 王林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中國提升消費引擎作用的一大長期舉措。當下,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5個試點城市正著力打造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消費資源的集聚地,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

北京市近期發布了《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方案包括了打造消費新地標、培育消費品牌矩陣、引領數字消費創新等十大專項行動。

各界普遍認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打造更多更好的消費場景,吸引有支付能力的人口,聚集人氣,形成活躍的市場,帶來更多消費需求。


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