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業績大增以及市值反超恆瑞,百濟神州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然而,在百濟神州的高光時刻,高瓴資本卻悄然大手筆減持了百濟神州。
公告顯示,今年5月9日百濟神州股東hhlr fund, l.p.和hillhousebgn holdings limited減持公司境外流通股股份16,000,000股,導致持股總數減少至68,551,141股,持股比例從6.03%變更為4.89%,不再為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而該股東其實正是高瓴資本。
據媒體統計,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高瓴資本便開始陸續減持百濟神州。
據悉,去年三季度末,高瓴資本持股比例為10.31%,而到了今年5月,其持股比例已經降至4.89%。換而言之,短短7個月高瓴資本減持的比例高達5.42%,合計套現預估超過了100億。
過去,百濟神州一直是高瓴資本的「心頭好」,從百濟神州a輪融資開始,高瓴資本便多輪領投,從納斯達克敲鐘、到香港聯交所和上交所科創板三地上市,高瓴資本都是緊緊跟隨。當下,百濟神州業績開始兌現,高瓴資本卻選擇了大手筆減持。這一舉動背後,究竟透露出了什麼信號?
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為國內醫藥行業中的明星企業,百濟神州頭頂眾多光環。
據悉,百濟神州是國內少有的,採用「單純創新+造船出海」業務模式的葯企。
2010年成立之初,當各大葯企還躺在仿製葯的「溫柔鄉」時,百濟神州卻選擇了一條「正確但艱難」的路,主攻血液瘤和實體瘤兩大領域,重點聚焦全球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到了2013年,在國內葯企仍熱衷於仿製成熟靶點藥物,百濟神州的首款自主研發藥物btk抑製劑(後命名為澤布替尼)正式立項,6年後澤布替尼獲fda批准上市,成為首個「出海」成功的國產抗癌藥。毫不誇張地說,百濟神州就是國產葯企的希望。而在今年2月百濟神州市值超越恆瑞醫藥時,不少媒體更是高呼醫藥「大創新」時代已經到來。
不過,雖然頭頂眾多光環,但同時百濟神州也沒少被投資者詬病。一方面,「單純創新+造船出海」的業務模式需要有大量資金支持,尤其是百濟神州選擇自主管理全球臨床試驗,其需要在數十個國家同步推進試驗,且針對歐美患者設計差異化方案,甚至斥資建立自主臨床數據平台,每一步背後都需要耗費巨額的資金,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末,這幾年百濟神州通過一二級市場的累計融資金額接近700億元。
另一方面,雖然創新能力很強,但百濟神州的自我造血能力並不足以覆蓋經營所需。財報顯示,在2019到2023年期間,百濟神州分別實現營收為29.54億元、21.2億元、75.89億元、95.66億元、174.23億元,合計營收為396.52億元。但同一時間,百濟神州的研發、銷售和管理費用就分別達到了490.34億元、217.3億元和111.58億元。
也正是因為造血能力不足,這些年百濟神州可謂是「年年巨虧」。年報顯示,在2019到2024年期間百濟神州分別虧損69.15億元、113.8億元、97.48億元、136.4億元、67.16億元和49.78億元,6年時間累計虧損高達533.77億。
還好,在熬過了艱難的10年後,百濟神州終於等來了盈利的曙光。
5月7日,百濟神州港股、美股、a股三地同時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根據財報顯示:一季度百濟神州實現營收80.48億元,同比增長了50.2%;實現凈利潤-9450萬,同比增長95.05;實現扣非凈利潤-1.962億,同比增長90.41%。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一季度百濟神州已經成功盈利,而這也是百濟神州上市以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高瓴減持
百濟神州業績開始兌現後,其重要股東之一的高瓴資本,卻開始大手筆減持了百濟神州。
公告顯示,今年5月9日百濟神州股東hhlr fund, l.p.和hillhousebgn holdings limited減持公司境外流通股股份16,000,000股,導致持股總數減少至68,551,141股,持股比例從6.03%變更為4.89%,不再為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
據媒體統計,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高瓴資本便開始陸續減持百濟神州。在去年三季度末時,高瓴資本的持股比例為10.31%,但到今年5月,其持股比例已經降至4.89%。換而言之,短短7個月高瓴資本減持的比例高達5.42%,合計套現預估超過了100億。
此前,高瓴資本一直是百濟神州的重要股東之一。
據統計,高瓴資本曾參與和支持百濟神州共7輪的融資,從2014年的a輪,到2015年的b輪,從2016年納斯達克上市,到上市後定向增發,再到香港上市,多年以來高瓴資本都是百濟神州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
為什麼百濟神州業績剛開始兌現,高瓴資本卻已大手筆減持百濟神州的股份呢?
當下,雖然百濟神州勢頭正盛,但背後並非沒有風險。雖然百濟神州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但從產品的營收結構來看,百濟神州其實存在過度依賴明星產品的問題。今年一季度,百濟神州之所以能成功盈利,兩大核心產品澤布替尼、替雷利珠單抗可謂是功不可沒。
具體數據方面,今年一季度澤布替尼這款「btk明星產品」全球銷售額達56.92億元。在美國市場表現尤為出色,澤布替尼的銷售額超越強生和艾伯維開發的伊布替尼,成為美國第一;另一款重點產品pd-1替雷利珠單抗銷售額12.45億元,也和其他的pd-1產品拉開了不小差距。
不過,雖然澤布替尼確實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澤布替尼並非btk市場獨家產品,在全球範圍內,同類產品還有強生的伊布替尼、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等。2023年數據顯示,強生的伊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68.6億美元,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緊隨其後,全球銷售額達25.1億美元,而澤百濟神州的布替尼全球銷售額為12.9億美元,位居第三位。可以看到,核心單品澤布替尼其實面臨著不小的競爭壓力。
另外,從各項支出來看,百濟神州還在繼續「燒錢」進行全球研發管線的擴張,支出依舊不小。
歸根結底,想要在創新葯領域取得成功的難度很大,一款創新葯從投入研發到上市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即便擁有超強的研發能力,但創新葯的研發成功率通常不足10%。因此,其未來需要繼續夯實基礎,才能持續兌現業績。
綜合而言,高瓴資本選擇在此時減持頗有「逢高了結」的意味,並不意味著百濟神州見頂,但在股價大漲過後,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