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投資者對中國核心資產的需求正在增強?
今年香港 IPO 市場已復甦,年初至今融資總額達 90 億美元,儘管仍低於 2020 年的峰值,但同比增長 320%。今年的 IPO 年初至今平均回報率達 18%,跑贏恒生指數 (+13%);相比之下,前幾年 IPO 後三個月的平均回報率僅為 4%。

香港 IPO 後三個月平均回報率
瑞銀認為,這種優異表現反映了多個因素,包括:1)上市企業的質量和年份改善;2)中國內地 IPO 限制收緊;3)香港流動性改善;4)外國投資者對中國核心資產的需求增加。
這些新上市公司反過來進一步多元化並增強了 H 股的行業組合,且隨著關稅暫時緩和、外國投資者持倉較低,以及中國股市估值相比其他市場較低,瑞銀繼續對 H 股持樂觀看法。
一、短期 A-H 溢價可能收窄
A-H 溢價目前為 33%,接近 10 年平均水平,但低於近期 5 年平均水平。
瑞銀認為,短期內 A-H 溢價有收窄的空間,原因包括:1)關稅緩和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緩解;2)如果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更新模型,可能重新引發對人工智慧的樂觀情緒;3)中國人工智慧股票的估值相比美國同行存在折扣(見下圖;4)香港流動性改善;5)外資流入增加,這將更有利於香港股市,因為 A 股僅占 MSCI 中國指數的 13%。

儘管總體而言 A-H 溢價將存在,但從歷史上看,某些股票出現 A-H 折價(而非溢價)的情況是:1)它們被視為外國投資者的優質核心持股;2)香港的流動性高於 A 股。這些股票包括比亞迪和招商銀行,它們的 A-H 折價可能高達 12%,儘管目前這些股票的 A-H 折價約為 3%(見下圖)。

二、被動資金流動也可能助力香港大型 IPO
在香港上市的 A 股藍籌公司可能從被動資金流入中進一步受益。
瑞銀注意到,例如 MSCI 中國指數對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不採用基於市場的扣減(下次重新平衡公告日期為次年 8 月 7 日),而恒生科技指數(HSTECH)在其成分股中偏好高科技公司(季度重新平衡)。
瑞銀估計,跟蹤恒生科技指數和 MSCI 中國指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管理資金(FUM)分別約為 240 億美元和 120 億美元。
三、南下資金流入仍遠超融資額
儘管今年 IPO 活動頻繁,但與 2020 年的峰值以及年初至今 530 億美元的南下資金流入相比,今年的融資總額仍相形見絀。

季度南下資金凈流入與香港融資額對比(億港元)
此外,由於 A 股藍籌公司的湧入和美國存托憑證(ADR)名稱的回歸,香港股票的多元化和質量有所改善。鑒於 H 股迄今穩健的盈利表現(恒生中國企業指數 2025 年第一季度盈利同比增長 7%,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增長 38%)以及人工智慧相關股票的超配,瑞銀繼續看好 H 股而非 A 股。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