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政策風向的變化,影響了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加速進程的步伐。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仍堅持從多方面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第一財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逆瀾拓新,啟可持續新篇——2025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昨天在滬舉行,從資本市場與金融五篇大文章、產業鏈主導企業的社會價值、鄉村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出發,為堅定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樹立信心。
交大高金創院理事長屠光紹表示,構建可持續金融體系是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打造中國可持續金融體系的重要抓手,聚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部位、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打造中國可持續金融體系的重要平台,在提升中國可持續金融的創新發展力、帶動引導力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上海市委金融辦副主任陶昌盛介紹說,2024年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4%。此外,綠色金融對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2024年末,上海綠色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0.7%。在esg領域,上海積極探索標準建設和產品創新,上交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與《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製指南》,提升了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質量。2024年《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試行)》出台,推動了轉型金融業務實踐。上線綠色金融服務平台,促進產融資源的對接。未來,上海將支持金融資源進一步投向綠色低碳領域,鼓勵更多產品與服務創新。
關注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金融服務來踐行社會責任,離不開廣大的金融機構、科技平台的積極探索。螞蟻集團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韓歆毅分享了技術創新可持續融資的可能性。他說,相較於間接融資的風險主要繫於企業主體,新技術支持下的直接融資可以有效分散風險。比如,傳統的資產證券化(如reits)對於資產運營效率以及產生的收益評估難度大,但通過rwa可以將真實世界資產轉化成數字世界可交易的通證,特別是光伏等新能源資產,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可信基礎,專業機構評估模型與數字貨幣分賬體系等創新,可以有效提升資產透明性,防範融資風險,降低融資門檻。該模式既能激活大規模產業融資需求,又能推動銀行向交易銀行轉型、拓展中間業務,形成多方共贏格局,是值得探索的創新方向。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張健則站在商業銀行的視角,建議踐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關鍵要把握好的三對關係:一是外在要求與內在發展驅動的關係,因為社會責任是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已成為新增長引擎;二是經濟價值與多元社會價值的關係,這兩者共生共榮,發展普惠金融有助於構建「大中小微個」相協調的豐富客戶生態;三是企業發展與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係,共生、共贏、共享的理念會使企業更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企業生態。
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責任投資大有可為的藍海。在資源環境約束和數字化變革等多重背景下,構建適應中國鄉村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已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環節。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在論壇期間發布最新著作《讀懂鄉村振興與鄉村金融》,該書以金融視角深入闡釋鄉村振興根本和重大問題,系統解讀鄉村金融的內涵、意義與路徑。貝多廣說,鄉村是一個特殊的有限競爭市場,市場失靈現象如何克服,這是全世界都關心和一直在研究的難題。從最前沿的國際動向來看,人們探討較多的是社會公益資本和善心資本(包括各級地方政府)參與合作商業資本共同攜手前行,形成混合融資形式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