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suv銷量榜,比起誰上榜,更該看誰漲誰跌。榜單不是成績單,是一場場戰役的戰報。從model y的「懸崖式下滑」到問界m9的「重啟加速」,從cs75 plus的「內鬥掉隊」到博越的「油車反殺」,這其中每一次波動都不是巧合,而是市場環境、產品節奏、供應鏈甚至內部戰略交織的結果。

先看model y,3月還穩坐冠軍寶座,4月直接斷崖,從48189輛暴跌到19984輛,蒸發將近六成。這不是銷量波動,是節奏徹底崩盤。

特斯拉的問題,從來不只是價格,而是「你給不了我想像力了」。過去model y代表了未來,現在看,它就只是一輛「沒有車機,沒有智能交互,也沒降價」的普通純電suv。在國產對手們越卷越狠的今天,model y被邊緣化,是遲早的事。

而問界m9則是典型的「系統恢復」。3月銷量5103輛,4月翻倍重返前20,看起來猛,其實只是回到應有水平。原因也不神秘,就是產能回來了。
此前m8產能優先,m9被壓著排產。現在供應鏈恢復正常,加上m9本身產品力就硬,銷量自然順利釋放。與其說它是翻盤,不如說是遲來的兌現。

再看博越,很多人以為它是「意外殺入前十」。其實錯了,它一直不弱,只是被新能源話語權壓了太久。現在輪到它收復失地。
這一波反殺的核心是:新能源搞得太亂了。年初比亞迪、哪吒、零跑接連爆出各種質疑,消費者開始懷疑10萬級新能源到底靠不靠譜。反過來,像博越這種十萬出頭、配置齊全、品控成熟的燃油車,反而成了「穩妥之選」。
說白了,消費者不是不想電動,而是不敢賭了。特別是三四線市場的家庭用戶,一輛車開5年10年沒毛病才是硬道理。比起那些「升級一版變傻瓜」的智駕系統,博越的油箱反而更讓人踏實。

長安cs75 plus的下滑,則是另一種悲劇。從3月的17559輛到4月的10729輛,表面看像是換代過渡期波動,實際問題更複雜。
一方面,剛上市的第二代梟龍max價格和cs75重疊,但在技術、動力系統、話題度上全面碾壓,直接對標就能把cs75用戶劫走一半。關鍵是,它們都姓長安。
另一方面,長安這幾年搞太多子品牌,深藍、啟源、uni互相打架。品牌重疊、定價重疊、用戶認知重疊,搞得消費者都懵了,選你家車還得先選「你家哪一個」。一頓操作猛如虎,到頭來cs75白白掉隊。

總結來說,這份榜單背後,不是銷量本身的變化,而是車企之間邏輯、節奏、體系的勝負。model y的敗退不是偶然,是舊王退場;m9的反彈不是奇蹟,是恢復正軌;博越的逆襲不是僥倖,是市場回歸;cs75的失利不是落後,是自亂陣腳。
而這,才是真正該讀懂的4月榜單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