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夏能源網
「綠電之王」國家電投在甩賣一系列光伏電站之後,又開始騰挪、重組煤電資產。僅僅一兩年前,彼時銳意綠電代煤的國家電投剛進行了一輪罕見的煤電資產「大甩賣」。
華夏能源網獲悉,5月5日晚間,國家電投旗下a股上市公司電投能源(sz:002128)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國家電投集團內蒙古白音華煤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音華煤電」)100%股權。
國家電投上述煤電資產的體內重組和騰挪,看似是一樁平淡無奇的市場交易。
然而,如果將這一事件與其之前瘋狂甩賣煤電資產兩相對照,尤其是再加入2024年至今逾180億新能源資產大甩賣這一因素(參考文章:《國家電投一年甩賣180億風光項目,「綠電之王」到底怎麼了?》),那麼,國家電投此次的動作就顯得意味深長了。
國家電投對光伏、煤電資產的微妙態度變化,傳遞了什麼樣的市場信號?這又將預示了煤電與新能源各自怎樣的未來?
「騰籠換鳥」去煤電
國家電投上一輪清退煤電資產,有兩大誘因:一個是2020年底國家「雙碳」目標的出爐,電力央企衝刺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一個是從2021年起,公司煤電業務連續兩年的巨虧。
在煤價瘋漲的2021年和2022年,電力央企煤電業務分別虧損超千億元和660億元。其中,2021年電煤價格上漲,導致全國煤電企業電煤採購成本額外增加6000億元左右。這一年,光是五大發電集團旗艦上市公司,就集體巨虧近300億元。
國家電投也不例外。2022年12月,國家電投時任董事長錢智民公開表示,國家電投旗下煤電企業大量虧損,2022年煤電虧損率達到60%,16%的電廠負債率超過了100%,資不抵債,但仍面對著保證電力供應的壓力。
正是在上述複雜因素的作用下,國家電投開始大肆甩賣煤電資產,尤其是低效虧損的煤電廠。
按理說,在嚴重虧損的市場低迷期,煤電尤其是低效虧損煤電應該是缺乏買家的。可妙就妙在有一個煤電聯營。彼時,煤炭企業因為煤價瘋漲賺了大錢,同時又在千方百計擴展自身的業務鏈條,於是「金風玉露一相逢」,煤電企業與煤炭企業一拍即合達成交易。
與國家電投「捉對」的煤炭企業,是鼎鼎大名的中煤集團。
2022年12月,國家電投旗艦上市公司中國電力(hk:02380)以12.65億元的作價將旗下煤電公司新源融合60%股權出售給了中煤集糰子公司中煤電力。
新源融合主要資產是湖北大別山電廠、河南姚孟電廠兩家燃煤發電廠,裝機容量合計476萬千瓦。截至當年9月底,新源融合還處於虧損狀態,稅前共計虧損8.67億元。
上述交易僅僅是國家電投甩賣煤電資產的冰山一角。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過去幾年,國家電投及中國電力一直在甩賣煤電資產,光是轉讓給中煤集團的煤電資產就超過了2000萬千瓦。
事實上,任何行業都有周期,煤電也不可能一直虧損。國家電投煤電資產大甩賣更深層的動因,還是國家「雙碳」目標施加給電力央企的綠電代煤壓力,煤電虧損也僅僅是提供了契機。
一句話,彼時包括國家電投在內的電力央企,正一門心思「騰籠換鳥」大幹快上新能源,煤電是不受待見的舊事物。
光伏電站大甩賣
在新能源的增長與清潔能源裝機佔比方面,國家電投屬實做到了「笑傲江湖」。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在「雙碳」目標剛剛提出的2020年末,國家電投已經擁有風電裝機3088萬千瓦,光伏裝機2961千瓦。而到了2024年底,公司清潔能源裝機已經突破1.9億千瓦,綠電裝機佔比近73%。其中,風電裝機突破了6000萬千瓦,光伏裝機更是突破了8000萬千瓦。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坐穩「綠電之王」寶座的國家電投,卻開始「甩賣」光伏電站資產了。
2024年4月,國家電投終止山東那仁太新能源100mw戶用光伏項目(僅建成9.99mw)及通遼花吐古拉鎮戶用光伏項目。終止原因為屋頂租賃成本上升,山東項目2023年凈資產收益率僅1.8%,收益率遠低於預期。
以此為標誌,國家電投打響了甩賣光伏電站的「第一槍」。
2024年7月,國家電投繼而提出「均衡增長戰略」,通過存量提質和增量做優均衡推進。此後,公司實施了多次資產重組,並頻繁掛牌旗下資產產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國家電投共轉讓旗下24家新能源公司股權。
此外,在2024年11月,國家電投旗下的北京中和零碳能源有限公司還一次性轉讓了10家新能源項目公司的股權。其中,涉及光伏項目公司8家,儲能項目公司兩家。
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平台統計,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國家電投累計轉讓旗下近40家新能源公司股權,其中,涉及光伏、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超3.2gw,交易評估價值約180億元。
當然,甩賣光伏電站的電力央國企不只是國家電投一家,電力央企光伏電站甩賣潮也遠未結束。
新舊資產再審視
在甩賣新能源資產的檔口,國家電投又突然積極盤活煤電資產,這一微妙的轉折引來了外界的無數猜想。
或許有人會說,國家電投此前瘋狂甩賣煤電資產,是因為那些都是低效虧損的煤電廠,今天將白音華煤電體內重組,因為這是高效清潔的煤電資產。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存在的邏輯漏洞是:煤電廠的盈虧很大程度是受煤炭價格周期的影響,白音華煤電在2021年也是虧損的。
華夏能源網分析認為,真實的原因應該是,當2021年煤電全行業巨虧的時候,恰好國家電投正在銳意推進綠電代煤;而新能源裝機爆髮式增長的今日,新能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煤電的定位和作用得到了重新審視。
2024年8月,《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年—2027年)》下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在解讀該文件時表示,到2030年,我國用電量保守估計也要達到12萬億度,目前來看還有3萬億度的缺口。
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風光裝機為10.5億千瓦,對應1.46萬億度的發電量,即令2030年風光裝機量再翻一番,也難以滿足用電量缺口。
劉吉臻認為,綠色轉型是新型電力系統的一個根本目標,但是,電力保供也同樣是新型電力系統的一個根本目標;綠色轉型不是要七手八腳把煤電幹掉。對於社會上各種激進退煤的主張,劉吉臻斥其為「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強調煤電不單是兜底保供的主力,也是提供靈活性調節和支撐的主力。
國家電投選擇將煤電資產體內重組,也是意識到煤電在綠色轉型中的巨大作用。首先是電力保供任務下,基本盤不能失守;其次是公司的綠電裝機佔比已逾73%,亟需靈活性調節電源的支撐,煤電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近年來,光伏發電遭遇了非常不友好的消納大環境。比如國家電投甩賣那仁分散式光伏項目的山東,在光伏大發的午間,電力現貨市場已經跑出了0.016元/度的超低價,更遑論每年上千小時的負電價。
新能源多了、超負荷了,疊加電力系統消納能力不足,新能源項目的收益必然成為大問題。國家電投過去一年間甩賣了近180億元新能源資產,蓋因如此。
對電力央企來說,光是戴上一頂「綠電先鋒」的光鮮帽子是遠不足夠的,綠電代煤要講求實際效果。實際效果的真實指標就兩條:一要新能源場站能夠賺錢,哪怕是微利;二要綠電發電量的系統佔比要逐步提升。
在這樣一個微妙時刻,重新審視煤電與新能源,怎樣讓兩者互相搭配、完美結合,是現實且理性的選擇。「綠電之王」國家電投重新審視、配比新舊兩種發電資產,恰是時代大勢的微觀體現。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