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關係專家,曾經在網上拋出了一個挺讓人深思的觀點:中國經濟雖然在規模和實力上甩俄羅斯幾條街,但在糧食和能源自給自足這塊,跟俄羅斯一比,咱們有個挺大的短板。
這話一出,不少人開始琢磨,中國經濟這麼牛,咋還會有這種弱勢?今天咱就好好聊聊這個事兒,從中國經濟的強項說起,再看看俄羅斯經濟的特點,最後挖挖中國在這方面的軟肋是啥,咋解決。
中國經濟:全球老二的硬實力
說起中國經濟,那真是沒法不服。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幾十年時間,中國從一個窮得叮噹響的農業國,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中國的GDP大概是18萬億美元,啥概念?俄羅斯才2.1萬億,連咱們的零頭都不到。這數據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的,沒啥水分。
為啥中國經濟這麼猛?首先是規模大。咱們有14億人口,市場大得嚇人,勞動力也多,生產能力更是全球頂尖。中國是「世界工廠」,製造業那叫一個齊全,從手機到高鐵,從衣服到家電,啥都能造。而且這幾年,科技也在飛速進步,華為、比亞迪這些企業,都在國際上混得風生水起。
再看看增長速度。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6%,這在全球可是獨一份。雖說現在增速慢下來了,但跟很多發達國家比,咱還是快得多。2023年,服務業佔GDP的54.5%,工業佔38.3%,農業就剩7.2%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這說明啥?咱們的經濟結構已經很現代化了,不光靠種地吃飯,服務業和工業才是主力。
還有一點,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里地位太重要了。咱是最大的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全球化的好處咱們沒少撈。簡單說,中國經濟就是個龐然大物,體量大、韌性強、後勁足。
俄羅斯經濟:資源大國的底氣
俄羅斯的經濟跟中國完全不是一個路子。人家是資源型經濟,靠天吃飯的那種。俄羅斯地盤大,資源多,石油、天然氣、礦產、糧食,啥都不缺。
2023年,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產油國,每天泵出1080萬桶原油,僅次於美國和沙特(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天然氣更是牛,出口量佔全球20%以上(BP能源統計年鑒2023)。這倆東西可是硬通貨,國際上搶著要。
糧食方面,俄羅斯也不含糊。2022年,他們的糧食自給率接近100%,尤其是小麥,產量7500萬噸,吃都吃不完,還能賣到亞洲、北非、歐洲去。為啥這麼能種?地多啊,政策也好啊,俄羅斯黑土地多,種啥長啥。
不過,俄羅斯經濟也有短板。能源和資源出口佔了他們總收入的60%以上(俄羅斯聯邦統計局2023年數據),結構太單一。油價一跌,他們就頭疼。但反過來講,這種模式也有好處——關鍵時候靠自己就能活。
俄烏衝突後,西方制裁鋪天蓋地,俄羅斯愣是沒崩,2023年GDP還漲了3.6%(世界銀行數據)。為啥?石油、天然氣、糧食都在自己手裡,不怕別人卡脖子。
中國經濟的軟肋:糧食和能源靠進口
中國經濟雖然牛,但也不是沒毛病。金燦榮指的那塊「重大弱勢」,就是糧食和能源自給自足能力不行。咱先說能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2023年進口了5.64億噸原油,占能源消耗的70%以上(中國海關總署數據)。
這些油大半從沙特、俄羅斯、伊朗這些地方運過來,走海路,80%得過馬六甲海峽。這地方窄得很,要是打仗或者被人封了,咱的油就斷了,工廠咋開?車咋跑?
再說糧食。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這幾年一直在掉,從2000年的94%跌到2020年的66%,估計到2030年還得降到59%。尤其是大豆,80%以上靠巴西和美國進口。2023年,中國食品進口值高達2150億美元,全球第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人口多,需求大,國內種不過來,只能靠買。
金燦榮在微博上就說了,糧食和能源這倆硬指標,中國得靠進口,俄羅斯卻是自給自足,還能賣出去。這差距咋來的?中國地少人多,工業化又快,耕地被佔了不少,能源資源也沒俄羅斯那麼豐富。關鍵時候,這倆短板可能拖後腿。
中俄對比:誰更抗揍?
拿中國和俄羅斯一比,這弱勢就更明顯了。俄羅斯經濟雖然不咋多元化,但抗揍。俄烏衝突後,西方制裁搞得天翻地覆,俄羅斯硬是頂住了。為啥?石油自己產,天然氣自己用,糧食自己種,啥都不缺。
能源出口走陸上管道和北極航道,不怕海上被堵。糧食多到能出口,國內吃喝不愁。這種自給自足的能力,讓俄羅斯在危機時底氣十足。
中國呢?工業化程度高,城市化率高,對能源和糧食的需求量大得嚇人。國內資源撐不住,只能靠進口。全球化讓中國賺得盆滿缽滿,可一旦國際局勢亂了,供應鏈斷了,麻煩就大了。
比如馬六甲海峽,80%的原油進口都走這兒,真要被堵了,能源危機立馬就來。糧食也一樣,國際市場一波動,價格一漲,咱就得跟著受罪。
拿俄烏衝突舉例,俄羅斯被制裁後還能撐,中國要是遇到類似情況,能源和糧食的短板可能會讓經濟受更大衝擊。金燦榮的意思很明白:中國經濟體量大、結構好,但在資源安全這塊,跟俄羅斯比還真有點懸。
好在國家也知道這問題,早就開始動手了。糧食方面,2024年6月1日,《糧食安全保障法》正式生效(路透社報道)。這法子就是要保主糧「絕對自給」,怎麼干?保護耕地不讓亂占,推高產作物,還得少浪費糧食。國家還跑去全球找合作夥伴,比如跟巴西、加拿大簽糧食協議,進口渠道多點,別老盯著一個地方。
能源上,2024年11月8日通過的《能源法》2025年1月開始用。這法律主打兩手抓:一是搞可再生能源,2024年太陽能裝機加了200吉瓦,風電、水電也在全國鋪開;二是保煤炭,煤還是能源安全的底牌。進口方面,中俄天然氣管道通了,中東的油也有長期合同,盡量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
還有,中國企業在海外也沒閑著。在非洲、拉美買農田、油田,保證供應穩當。這些招兒都挺實在,目標就是把資源安全的風險降下來。
中國經濟確實牛,規模大、增速快、產業全,可糧食和能源這塊短板,真不能忽視。俄羅斯靠資源自給自足,抗住了西方制裁,中國要是碰上類似危機,麻煩可能不小。好在國家已經在干實事,從法律到投資,從國內到海外,都在補這塊短板。
不過話說回來,這事兒沒那麼簡單。全球化讓中國成了世界工廠,開放是咱的優勢,可資源依賴也是全球化帶來的代價。未來,中國得在這倆之間找平衡,既不能關起門來自己玩,又得把命脈攥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