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綺思(大理大學)
近日,湖南嶽陽一月入三四千的物流園搬運工賀小清,被子女發現竟瞞著家人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購買了29份泰康人壽的數種類型保險,總保費達到454萬元,29份保單目前劃扣金額達到129萬餘元,而業務員在得知他在2023年已無力支付保費時,還讓他以購買的保單進行保單貸款,繼續購買泰康人壽的保險。(4月3日 荔枝新聞)
這一新聞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多數網友指責保險銷售「吸血」「無底線」,認為部分業務員將老年人視為「易騙群體」,利用信息差實施營銷欺詐。從賀小清的講述來看,他最初是被業務員告知買保險比存銀行利息高,在業務員的不斷推銷下,逐漸陷入了這場「保險漩渦」。隔三岔五的電話、「新產品」的誘惑,讓賀小清這樣的對保險知識知之甚少的普通人失去了判斷力。
購買保險本應是為了做好財務規劃、轉移風險和提供經濟保障,在此次事件中卻完全本末倒置,用貸款的錢來購置保險,而且業務員幾乎是用引誘的方式來誘導消費者購置大額保險。
賀小清的家屬在查看保單時發現,賀小清作為月入三四千的搬運工,在保單上的身份卻被寫成了「某部門負責人」「商業負責人」等。這樣的身份轉變,無疑是業務員為了讓賀小清能夠順利通過保險公司審核而採取的違規操作。保險公司在承保的過程中,是有義務嚴格審核投保人的身份、收入等信息的,是應該對其是否具備相應的繳費能力進行評估的,但在這起事件中,賀小清卻被以虛假的身份成功購買了超出本人經濟能力數十倍的保險,這顯然揭露了保險公司審核機制存在嚴重漏洞。
這樣的本末倒置,除了業務員和保險公司的誘導和失職以外,還應該關注的是賀小清本人,賀小清作為一個文化程度並不高且年歲已高的老年人,在許多銷售和業務員的眼中屬於是「易騙群體」。老年人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在面對「專業」人員時,很容易被引誘、被矇騙。在面對家屬質疑之後,工作人員以電話回訪、雙錄視頻等環節中有投保人同意的記錄為由,試圖撇清責任。但這樣形式上的流程,在實際操作中是否落到實處,是否存在引誘行為,是否真正保障了消費者權益還未可知。
這起事件並非個例,近年來,類似的保險銷售亂象屢見不鮮。從誇大保險收益、隱瞞保險條款細節,到誘導消費者購買超出經濟能力的保險產品,這些亂象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嚴重影響了整個保險行業的聲譽。保險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不應該因為不良銷售行為淪為部分家庭的沉重負擔,這違背了保險的初衷。
為了杜絕此類亂象的再次發生,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保險銷售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懲處違規銷售行為。對於保險公司,要強化其審核責任,建立健全更加嚴格、科學的審核機制,確保投保人信息真實、繳費能力匹配。同時,保險公司自身也應加強對業務員的管理和培訓,提高業務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不能只以業績論英雄,而忽視了消費者的權益和行業口碑。此外,消費者自身也需要提高風險意識和保險知識水平,在購買保險產品時,要多了解、多對比,謹慎做出決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風險。尤其子女要多關心、關注家中老人,防止受騙。
這一事件,敲響了保險銷售市場規範的警鐘。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讓保險行業回歸正軌,真正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可靠的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