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間,奈雪的茶發布董事會人員變動公告。公告顯示,公司非執行董事馬焱俊因其他工作安排,已提呈辭任非執行董事,即日起生效。馬焱俊辭任之後,將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位。
無獨有偶,近日,奈雪的茶發布的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收為49.21億元,比2023年的51.64億元下降了4.7%,歸母凈利潤為-9.17億元。一邊是業績、市值大幅縮水,一邊是高管頻繁出走,持續傳出的利空消息,給奈雪的茶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
7年虧了62億
從盈利1000多萬,到巨虧9個多億,奈雪只用了一年的時間。
對於2024年的虧損,奈雪的茶方面表示,主要由於2024年度消費市場表現疲弱,更多的顧客傾向于謹慎消費或目的性消費,且現制茶飲行業競爭加劇,共同導致2024年度來自奈雪的茶直營門店的收益及門店經營利潤率產生波動;於2024年度關閉部分表現不及預期的門店,為此產生閉店損失。
記者梳理髮現,有公開數據可查的7年時間裡,除了2023實現微弱盈利,其餘時間均處於虧損狀態。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4年,奈雪的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66億元、-0.39億元、-2.02億元、-45.25億元、-4.69億元、0.13億元、-9.17億元,7年累計虧損近62億元,被稱為新茶飲界的「虧損王」。
通過對比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和蜜雪冰城業績可以發現,蜜雪冰城盈利44.37億元人民幣,古茗盈利14.79億,茶百道盈利4.72億元。三家新茶飲巨頭均已實現盈利,唯有奈雪的茶仍在虧損泥潭中無法自拔。
同時,奈雪的現金流也在不斷惡化,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從2023年的8.29億元銳減75.7%至2.02億元,其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從2021年的41.05億元驟降至2024年的22.85億元,縮水超44%。
與之相伴隨的是奈雪的茶門店量價齊跌。每筆訂單平均銷售價值從29.6元降至26.7元,每間茶飲店平均每日訂單量從344.3筆降至270.5筆。雙重影響之下,導致奈雪過去一年在不同市場的單店日銷售額全面下滑,其中一線城市從2023年的1.27萬元下滑至8900元,新一線城市則從9500元下降至6800元。
成本失控成最大難題
為何奈雪一直虧錢?成本控制不力是最大因素。
數據顯示,2023年奈雪的原材料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33%下降至32.9%,人力成本佔比從31.7%下降至27.2%,成本控制使奈雪於2023年實現盈利。
然而,2024年奈雪未能延續這一趨勢,多項成本均出現了反彈。財報顯示,2024年奈雪的原材料成本的佔比上升3.9%至36.8%,人力成本佔比上升2%至29.2%;其他開支的佔比從5.1%增長至10.1%,光這一項成本就增加了2.35億元。

來源:公司年報
在新茶飲市場中,奈雪的成本控制難度遠高於其他品牌,核心原因在於其高端化定位和直營為主的經營模式。
艾媒諮詢報告顯示,導致奈雪的茶凈利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其經營模式:「奈雪的茶注重『第三空間』的打造,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支持,提高了其人力成本,並且營運和快速擴張兩大具有『伴生性』的不利因素,使得公司門店層面的經營成本居高不下。」
奈雪執意要打造的「第三空間」,似乎並沒有多大吸引力,八成購買奈雪的消費者都選擇非堂食。年報顯示,2024年奈雪門店訂單佔比只有13.1%,其他87%全是顧客來自提或者網上訂單。

來源:公司年報
為減少損失,奈雪的茶正在持續關閉直營門店。截止到2024年末,奈雪的茶直營門店共有1453家,年內凈減121家。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奈雪門店發現,曾經以「第三空間」為賣點的高端茶飲品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空間壓縮:不僅門店面積縮小,後廚面積縮小,工作人員人數也「縮水」了。門店面積從以往的100多平方米縮減至40平方米左右,如今門店面積沒有之前的二分之一大;同時,座位數量大幅減少,僅保留了幾張小桌象徵性地保留著堂食功能;周日晚間高峰期,店內也僅配備兩名員工應對訂單。

圖左為店面升級前(來源於網路);圖右為店面升級後(記者拍攝)
可以看出,在高昂的開店成本下,奈雪終於「放下身段」。為搶佔市場,去年年初,奈雪宣布實行新的加盟政策,不再堅持大店模式。奈雪加盟店單店最小面積從原來的90平方米調整為40平方米,投資預算從原來的98萬元起調整為58萬元起。種種激勵措施下,加盟店開店速度仍不及預期。截至2024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加盟店數量為345家,而其他一線茶飲品牌基本都已突破千家。
在直營店盈利下滑的背景下,加盟店的經營狀況也難言樂觀。「幹了五個月就倒閉了,沒啥生意,虧了一百多萬吧。」一位來自浙江的奈雪加盟商無奈地告訴記者。他在奈雪開放加盟初期選擇加盟,開設了一家110平方米左右的門店,但單量稀少,競爭激烈,難以與其他品牌抗衡。據他所知,同期加盟商普遍處於虧損狀態。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奈雪的茶想要賺錢,最核心的難點在於如何平衡成本和支出之間的關係。「奈雪的茶本身成本是相對較高的,雖然利潤水平整體單價較高,但市場發展方面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頻陷食品安全風波
曾以創新的茶飲產品和高品質服務而聞名的奈雪的茶,近年來也屢屢觸碰食品安全「雷區」。
黑貓投訴平台上,截至4月2日,關於奈雪的茶相關投訴信息超2400餘條,投訴量居高不下,主要涉及吃出異物、產品或配料變質,以及現金券過期不退款等服務問題。如3月15日,一消費者稱自己購買奶茶在喝的過程中喝出了蟑螂,商家不處理,店家態度惡劣,消費者正當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此外,奈雪因食品安全問題屢遭行政處罰,僅2024年就高達14次。

來源:黑貓投訴
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為直接。3月10日,奈雪被移出港股通名單,意味著內資只能賣出而無法買入,這直接導致奈雪股價暴跌。再疊加業績影響,導致奈雪股價近期持續下跌,公司市值已不足20億港元。
同時,管理層的頻繁動蕩更是讓奈雪「雪上加霜」。4月1日,公司公告稱非執行董事馬焱俊因 「其他工作安排」掛印而去。而在馬焱俊辭任以前,奈雪已有多位高管陸續離職,其中包括跟隨公司近十年的COO鄧彬,這位曾主導門店擴張與數字化轉型的「三號人物」,離職當日即減持46萬股。
對於高管離職及未來發展等相關問題,風口財經記者向奈雪品牌部門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對方相關負責人未作回應。
面對市場挑戰,奈雪的茶正經歷深度博弈。如何在擴張與收縮之間找到平衡、優化單店模型、平衡高端定位與成本壓力……這些都是奈雪亟待解決的難題。
(大眾報業·風口財經記者 趙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