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 滄海閱銘
編輯 | 滄海閱銘
「文內所有信息皆出自權威媒體」
前言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雖屬於中國,但其GDP的綜合發展,之前要超過大陸。
1993年,香港 GDP 在大陸GDP這個大盤子里,佔比高達27.07% ,妥妥的「經濟巨頭」。
時光一晃22年過去,香港 GDP 在大陸占也發生了變化,而且和之前相比差距相當大。
高光時刻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全球經濟舞台上,「亞洲四小龍」一時風光無限,香港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明珠。在金融領域,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市場,股票交易異常活躍,無數國際資本在這裡匯聚。
中環作為香港的金融心臟,高樓林立,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金融巨頭紮根於此,各類金融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
因為臨海,香港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亞洲重要的轉口貿易港。尖沙咀碼頭每天船隻往來如織,大量貨物在這裡中轉,運往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航運業也跟著水漲船高,葵涌貨櫃碼頭的吞吐量持續位居世界前列。靠著金融、貿易和航運這三駕馬車,香港經濟一路狂飆,迅速崛起成為高度發達的經濟體。
為什麼香港能在當時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一方面,香港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香港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完善的法律體系和低稅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
在那個時候,香港的繁榮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在咱們大陸的經濟版圖裡,自然也是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不過和香港的繁榮相比,1993年的大陸,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的起跑階段。當時,改革開放政策推行不久,沿海地區的經濟特區,比如深圳、珠海等,率先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
不過從整體來看,大陸的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結構也比較單一,主要以傳統製造業和農業為主。金融市場剛剛起步,股票市場規模有限,交易規則也在不斷完善當中。
這一時期,雖然大陸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和香港相比,在經濟總量、產業發展水平和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所以,香港GDP在大陸佔比高達 27.07%,也就不難理解了。可以說,香港的繁榮對大陸起到了一定的示範和帶動作用,為大陸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佔比變化
差距是可以彌補的,落後也只是一時的,中國大陸在不斷向前,用飛快的速度,刷新著一個又一個記錄。
到了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34.9萬億元,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在過去的22年里,大陸經濟一路開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
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從日常的生活用品到高端的工業設備,「中國製造」遍布全球。
像家電領域,海爾、美的等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據主導地位,還遠銷海外。
汽車製造業也在不斷崛起,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憑藉先進的技術和出色的性能,在國內外市場都受到了廣泛歡迎。
在科技領域,中國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5G 技術領先全球,華為的 5G 基站建設覆蓋範圍越來越廣,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推動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像位元組跳動開發的抖音,不僅在國內火爆,還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大量用戶,成為中國科技企業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香港有中環,大陸有上海。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正在不斷崛起。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規模和影響力日益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上市融資。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在穩步推進,在國際支付和結算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正因為大陸在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才使得香港 GDP 的佔比逐漸下降。
到了2024年,香港 GDP 佔大陸 GDP 的比例約為2%左右,與之前相比差了十幾倍。
香港雖然這些年也在發展,但和大陸的飛速發展相比,腳步明顯放緩。
香港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土地資源有限,香港山多地少,可供開發的土地十分稀缺。
這不僅導致房價居高不下,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居民的生活壓力,也限制了產業的拓展空間。很多企業因為高昂的租金和土地成本,不得不選擇外遷。
其次,香港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金融、貿易和航運等服務業。製造業佔比極低,產業發展缺乏多元化支撐。
在全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香港的貿易和航運業受到了一定衝擊。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到處都是追夢人,這使得香港的勞動力成本較高,還使得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了競爭力。
同時,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香港逐漸落後於其他城市。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原因,香港旅遊業遭受重創,酒店、餐飲等相關行業陷入困境。
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對香港的金融市場和貿易造成了一定衝擊。
攜手共進
儘管香港面臨著各方面的挑戰,但它也擁有獨特的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豐富的金融人才和國際化的金融市場。
香港法律制度健全,與國際接軌,在國際金融領域具有較高的聲譽。
近些年,在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香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香港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比如,在金融領域,香港可以為大灣區內的企業提供融資、上市等服務,幫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同時,香港還可以與深圳等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開展合作,整合兩地的科技資源,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產業集群。
別忘了,香港自始至終都是大陸的孩子,大陸和香港是命運共同體,雙方的合作空間巨大。大陸擁有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和完備的產業體系,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而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和金融、貿易等領域的經驗,也能為大陸的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香港和大陸的聯繫將更加緊密。兩地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往來、產業合作等方面將進一步深化,形成更加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
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一定能夠找准自己的定位,實現經濟的再次騰飛,與大陸一起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結語:
香港GDP佔比從1993年的27.07% 到2024年約2%的變遷,我們看到了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香港經濟面臨的挑戰。但這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這個起點,今後會創造更多驕人的成績,譜寫東方之珠的新華章。
信源
朱鼎健委員:兩代人的「深圳情」 2020-08-27來源:人民政協報
Mastercard 經濟研究所料2025年港經濟增長將輕微放緩至2.2% 觀點網香港報道
彭清華:「一國兩制」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 發布時間:2012-06-14 來源:人民日報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香港還行嗎? 南方都市報
陳茂波:2025年香港經濟預計增長2%至3% 2025-02-26 14:05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