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最近太猛了,要不要止盈」「目前盈利快三成了,該撤嗎?」……隨著港股行情的持續回暖,部分投資者開始猶豫是否應該落袋為安。不過,從近來的資金面看,部分資金兌現意願升溫,港股科技等賽道的多隻績優etf遭遇資金凈流出。同時,紅利資產相關etf卻逆勢吸金,資金「高切低」調倉跡象凸顯。
「a股和港股都存在投資機遇,今年權益市場的核心邏輯在於中國資產的估值修復。」中歐豐泰港股通基金經理羅佳明對第一財經表示,由於過去幾年港股跌幅較大,當前其估值水平相對更低,未來的修復空間可能更為可觀。
「投資的本質還是盈利預測與估值定價,港股的水位確實整體賦予了一個較低的估值起點,這對所有人都是好事。」嘉實港股互聯網產業核心資產基金經理王鑫晨說,ai產業繼續發展,同時政策托底經濟持續復甦。但是普漲到後期,容易出現不及預期的風險。因為很多企業在目前的環境下,業績還是有壓力。
王鑫晨提醒,在上漲過程中,有些企業可以快速消化這些估值並持續增長,但有些企業卻很快迎來「泡沫」。還是需要去找符合產業趨勢、有結構增長機會的企業,或者找到那些被定價錯誤的企業。同時,也要警惕普漲行情下的投資動作變形。
港股etf「高拋低吸」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延續了去年的反彈勢頭,短暫回調後便一路上升。截至2月18日,恒生指數年初至今上漲14.54%,恒生科技指數表現更為強勁,年內漲幅超過26.21%,最新點位創下近三年新高。
行情持續回暖下,投資於港股相關領域的基金產品凈值快速修復上行。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在188隻純港股股票指數基金產品中(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今年以來的平均回報為11.82%,年內回報超過20%的產品有54隻,佔比為28.72%。
在這之中,港股互聯網以及科技主題的產品表現優異,幾乎包攬了年內業績的前50位。如富國基金、易方達基金、華寶基金旗下的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業績居前,年內回報在26.33%至26.71%之間;銀華恒生港股通中國科技etf則以26.21%的區間表現位於其後。
若拉長時間來看,業績表現更為強勁,上述已有數據的純港股股票指數基金自去年9月初至今的累計回報均為正,其中四分之一產品的區間回報超過50%。最高者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的區間表現為69.48%,銀華恒生港股通中國科技etf、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也同樣有60%以上的業績表現。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來已有部分資金選擇落袋為安,多隻etf產品「越漲越賣」。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上述範圍內的港股etf本月以來凈流出130.7億元,月內凈流出超過1億元的產品多達22隻。
其中,跟蹤恒生科技和恒生互聯網科技業等指數的etf產品「失血」最多,月內分別凈流出66.85億元、64.55億元。具體而言,2月以來資金凈流出最多的是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達到62.59億元,該產品的年內回報為23.48%。
華夏恒生科技etf、華夏恒生etf、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易方達恒生科技etf也是類似情況。數據顯示,本月以來分別有超過12億元的資金凈流出上述產品,除了華夏恒生etf的年內回報為12.38%外,其餘3隻產品的區間業績均在22%以上。
與這一情況不同的是,紅利資產相關etf正成為資金新寵。以「紅利」為指數關鍵詞,有超過26億元資金本月凈流入相關etf產品。如華安恒生港股通中國央企紅利etf以及摩根標普港股通低波紅利etf的同期凈流入量分別為8.83億元、6.64億元。此外,創新葯也受到部分資金關注,如本月的「吸金王」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葯etf有14.05億元凈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etf產品年內收益率普遍在9%以下,吸金超過3.8億元的工銀中證港股通高股息精選etf、景順長城中證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etf等產品甚至未能收正,顯著跑輸恒生指數,資金「高切低」操作特徵明顯。
不過從資金面整體角度來看,南向資金一直在搶籌港股。2月18日,南向資金繼前一日百億爆買港股後,再度凈買入209.2億元(人民幣,下同),這一數字創下年內最高值。至此,南向資金今年以來持續凈流入額達到1744.65億元。
港股還能否持續走牛
對於近期持續回升的港股市場,羅佳明對第一財經表示,本輪上漲的主要驅動力來自科技板塊,「今年以來,以deepseek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浪潮,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深刻變革,這是港股上漲的核心原因。」
羅佳明說:「在港股市場中,科技股佔據著較大比重,尤其是互聯網、軟體和電子行業。曾經,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在科技領域大幅領先中國,但隨著deepseekal大模型的橫空出世,市場開始重新審視中美科技的實際差距,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懸殊。因此科技股的估值修復成為本輪港股上漲的核心邏輯。」
王鑫晨也有類似觀點,在他看來,自2025年開始,國產ai模型的發展催化中國海外資產被重估。國際投資者也把目光放回了被嚴重低估的中國互聯網資產。這些企業在過去複雜的市場環境下,展現出了業績的韌性,並且引領中國ai產業的投入和創新。國產ai模型的爆火也使得他們得以被「價值發現」。
那麼,在經歷了這一波上漲之後,港股後市還能持續走牛嗎?對此,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選混合基金經理邢程說:「持續性取決於市場能否看到國內ai和科技產業不斷進展和突破的證據,以驗證遠期中美科技和生產力博弈齊頭並進的預期,這或許是支持中國資產重估敘事的重要基礎假設。」
邢程告訴第一財經,2025年初以來指數級別的全面反彈,主要由股權風險溢價的收斂貢獻,而其持續性無法只建立在較高的預期之上,後續市場仍要回歸企業盈利的修復,企業盈利全面改善的抓手還是財政政策的有效發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轉向上。
「儘管流動性的邊際寬鬆和風險偏好的修復可以促成階段性反彈,但持續性還需要經濟內生動力的支持,如更多宏觀支持政策落地的配合,以進一步恢復居民和企業中長期信心。」邢程認為,考慮到港股估值仍舊相對較低,市場成分的盈利結構更好,都使得港股市場對潛在的企業盈利修復和政策信號更為敏感。
站在當前市場,部分受訪基金經理認為,相較而言,港股的階段性表現可能優於a股。「我個人整體更偏好港股。」王鑫晨認為,在香港,互聯網大廠、公有雲龍頭、智能車領先企業、消費電子終端龍頭等,都是港股的稀缺標的,對整個產業鏈有牽引作用。同時,南下資金與外資的共振,結合相對較低的估值,推動港股更有向上的空間。
在邢程看來,港股市場可能仍然以震蕩向上格局和結構性機會為主。一個重要觀測點,就是中國ai和科技產業能否持續取得進展和突破,這或許將支持遠期中美科技和生產力博弈齊頭並進的預期,進而推動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
「中期來看市場或在波折中上行,國內經濟增長政策變化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路徑值得關注。」邢程表示,影響香港市場定價的分子端企業盈利和分母端流動性因子均有望得到邊際改善,相對較低估值水平不僅將為市場抵禦外部波動提供緩衝,也有望使港股市場對潛在的增長修復和政策信號更為敏感,從而提供更大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