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對仲鎢酸銨等25種稀有金屬產品及其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就最新出口管制的原因,商務部官網發布的公告中提到,「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繼2023年對鎵、鍺、石墨,2024年對銻等實施管制後,中國在關鍵資源領域的又一次重磅動作。
從工業基石到科技命脈
具體來看,鎢作為「工業牙齒」,其極高熔點(3422℃)和硬度使其成為航空航天發動機、穿甲彈、核反應堆屏蔽材料的核心原料。此次出口管制的仲鎢酸銨、氧化鎢及高純度鎢合金,直接關聯國防軍工與高端製造領域。
碲是一種稀散有色金屬,早期其應用比較局限,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碲作為硫化劑用於天然橡膠生產。直至20世紀50年代後期,碲成為一種具有工業實用價值的元素。碲及其化合物應用廣泛,近年來,碲化鎘(cdte)是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其光電轉換效率可達22%。此外,碲在紅外探測器和半導體襯底中的應用使其成為新能源與信息技術的重要支撐。
鉍則是全球公認的一種相對安全的「綠色」金屬元素。作為一種重金屬,鉍的毒性非常低,也是一種密度較大的緻密材料,且也是為數不多的冷脹熱縮材料,鉍及其化合物還具有良好的光和光電響應等。因具有一系列優良特性,鉍被廣泛使用,近年來在催化、太陽能電池、3d列印、柔性穿戴、診療一體化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也逐漸嶄露頭角。例如,鍺酸鉍(bgo)晶體是高端醫療ct設備和粒子探測器的核心部件,而三苯基鉍等化合物在有機合成催化劑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鉬是一種稀有金屬,作為不可再生的重要戰略資源,鉬在自然條件下沒有金屬形態存在,主要以輝鉬礦的形式分布在自然界中。鉬以其獨特的性能廣泛應用於鋼鐵冶金、農用化肥、電氣化工和航天等領域。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鉬的應用領域已進一步拓展到超級合金、軍工等領域,戰略性地位不斷提升。例如,高純度鉬粉是導彈發動機噴管、核燃料包殼等高溫部件的必需材料;鉬靶材是半導體製造過程中的關鍵材料之一。
銦,也被中國、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先後列為關鍵礦產。當前,銦的終端產品主要包括銦錫氧化物(ito)靶材、光伏薄膜、電腦晶元、半導體材料、焊料及合金等,其中ito靶材的市場佔比最大,可佔全球銦消費量的70%。此外,目前尚不存在能夠在上述領域替代銦的其他金屬。因此,銦是當今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不可替代的原材料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上述這些金屬的共性在於,它們既是傳統工業升級的「潤滑劑」,又是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其戰略地位堪比「21世紀的石油」。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對鎢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應詢答記者問時表示,對鎢等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鎢等相關物項生產國和出口國,長期以來,堅定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需要,依法對特定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此次增列相關物項,體現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管制理念,有利於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有利於更好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有利於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出口符合相關規定的,將予以許可。
全球產業鏈震蕩下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鎢、銦等戰略金屬生產國,在上遊資源方面具備掌控優勢。
例如,以鎢來看,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教授趙中偉院士等人201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即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鎢冶金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鎢提取冶金理論和技術不斷發展,在低品位複雜資源處理、生產過程節能環保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鎢在地殼中的含量較少,目前發現的鎢礦物有20餘種,其中僅黑鎢礦和白鎢礦具有冶煉價值。世界鎢資源主要集中在中國、加拿大、美國和俄羅斯,其中中國是最主要的鎢儲量國和生產國。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統計,2016年全球鎢儲量310萬t,其中中國儲量為190萬t,佔世界總儲量的61%,且中國鎢產量佔全球的82%。
再比如銦,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登紅等人在2023年撰文指出,根據對全球已知的1512處含銦礦床估算,全球銦資源量超過35.6萬噸。擁有較多銦資源的國家有中國、秘魯、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上述國家的銦儲量佔全球銦總儲量80%以上。
其中,我國銦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也是全球的原生銦(直接源自原生礦的純度≥99.995%的精銦)最大生產國和金屬銦最大出口國。已查明的銦資源量近2萬噸,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內蒙古、湖南等19個省(區)。
就此次鎢等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中信建投最新指出,全球政治、經濟局勢愈發動蕩,穩固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鬆動,全球化退潮趨勢已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稅等措施被實施的頻率上升,這一背景下,對稀缺資源的掌握變得重要,其中關鍵戰略性礦產資源已成為各國博弈的新「戰場」。
2022年,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的22位專家聯合發表了一篇綜合述評。該述評文章也指出,關鍵礦產是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由於供應短缺存在較大風險或者具有一定優勢對全球供應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礦產資源。當前國際貿易爭端由經濟領域、技術領域擴展到礦產資源領域,世界局勢變化對中國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此前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關於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之際,王登紅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這只是全球貿易中的正常行為,不必過分解讀。」實際上,美歐日等國家也均有著各自的關鍵礦產清單。其同時建議,中國要繼續下好後手棋,以應對資源格局和貿易形勢的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