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今天咱們來關注一下醫改的新消息,最近我國醫保改革又有新動作,根據有關通知,醫保局的改革新目標是要在2025年在全國80%左右統籌地區基本實現基本醫保基金與定點醫藥機構即時結算,2026年實現全國所有統籌地區的即時結算工作。那麼這會對我們普通人產生什麼影響呢?事關大家的到手金額,一起來了解一下。
首先,來看一下即時結算的主要改革內容:第一,簡化流程及結算時長,由原來從定點醫藥機構申報截止次日到醫保基金撥付不超過30個工作日減少至20個工作日。第二,預付與即時結算相結合,兩方面加速醫藥機構現金流速。第三,試點與全國推廣相結合,縮短試點的相關嘗試時長,有效推進全國推廣工作,按照時間節點儘快完成即時結算工作。
從試點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即時計算工作對於患者、醫院以及醫保基金三方的影響好處還是很多的。如對於患者而言,參保人能夠快速得到醫保報銷那部分的資金,不用墊付費用,可以直接從看病開始就減輕負擔。對於醫院等醫療機構來說,同樣可以省時省力的拿到醫保資金,可以減少醫院的墊付資金壓力嗎,也可以提高醫院資金運轉效率。對於醫保基金來說,也能提升醫保基金的結算效率,讓現金流動速度加快,同時也有利於醫保監管,能夠更好的保障醫保基金的安全。
此次醫保改革在醫療費用結算方面可以說是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對於我們的醫保返款可能也會造成一些影響,比如說醫保返款中進入到個人賬戶的部分資金,可能會有所減少。
比如門診就診人數增加,那麼為了保障門診醫療費用的報銷,醫保部門可能會調整醫保返款結構,適當降低個人賬戶返款,將更多資金用於門診醫療費用的直接報銷,以提高門診醫療保障水平。或者在改革後,醫保基金對於每一筆資金走向都能即時發現,那麼在了解了當地實際的基金使用情況之後,如果使用人數過多,那麼為了平衡基金的使用情況,醫保返款政策就有可能會進行調整。
另外,在醫保返款的問題上,還有一項制度會影響到大家的醫保返款金額,那就是門診共濟,要知道門診共濟改革核心在於打破個人賬戶限制,實現門診醫療費用的社會共濟保障。也就是說,要讓更多的醫保基金用在門診共濟方面,而不是進入到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中去。
而這一點要分為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兩類人。因為他們的返款計算方式是不一樣的。對於在職職工來說,在門診共濟改革之後,單位繳費直接進入統籌賬戶,只有個人繳費的2%左右才會進入到自己的個人賬戶。
比如說,一位月繳費基數為 8000 元的在職職工,改革前每月醫保返款可能為 8000×3% = 240 元(假設返款比例為 3%);改革後,每月返款則變為 8000×2% = 160 元,返款金額明顯減少。
再來看退休人員,因為職工醫保也是有退休制度的,而在職工退休之後,因為不再繼續繳費,那麼這個醫保返款的參考數據就變成了當地的人均養老金水平。因此我們可以簡單來假設計算一下:假如某地區改革前退休人員按養老金的 5%返款,一位退休人員月養老金為 4000 元,則每月返款 4000×5% = 200 元。改革後,按當地人均基本養老金 3500 元的 3.5%返款,每月返款為 3500×3.5% = 122.5 元。
從這兩組數據計算結果來看,我國的在門診共濟制度改革之後,醫保返款是會相應的減少一部分,不過我們的醫保待遇還是沒有變的,只不過是更加側重了醫保的門診費用共濟保障方面,這不僅是能夠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能讓廣大參保人員在門診就醫時能夠獲得更好的醫療保障。
總而言之,無論是醫保即時結算還是門診共濟制度,都是為了我們廣大的普通百姓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醫保報銷體驗,醫保的目的不光是幫普通人減輕看病負擔,更重要的是它的額社會兜底性保障功能,一個從報銷效率上為參保人員節省時間,減輕資金周抓問題,一個從報銷範圍上減輕參保人員的門診負擔。都是為了讓醫保能更好更長遠的向前發展。
那麼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