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馬來西亞經濟部長拉菲茲最近放了個「大料」:中國已經做好了應對特朗普關稅的準備,而且中國晶元製造商和科技公司正成群結隊地往馬來西亞跑,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的投資會大幅增長。拉菲茲說:「中國公司非常熱衷於走出去,擴展到國內市場之外,現在他們正考慮把業務搬到馬來西亞或者擴大在馬來西亞的業務。」
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特朗普1月20日就要重新上任美國總統了,他之前威脅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這一下子讓不少企業慌了神,開始重組供應鏈,把部分產能從中國搬到其他地方,美其名曰「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而馬來西亞,正好成了這波「中國+1」戰略的受益者。
馬來西亞北部的檳城一直是晶元製造業的熱門地,南部的柔佛則成了新興的數據中心基地。以前,這些地方主要是美國公司的天下,但現在,拉菲茲認為,隨著馬來西亞政府推出支持產業發展的計劃,中國投資將大舉進入。拜登政府限制美國公司向中國銷售先進晶元,反而給中國公司打開了馬來西亞的大門。
拉菲茲可不是空口說白話。2024年,他親自跑了一趟中國,去了杭州、蘇州、上海、北京和大連五個城市。他當時就感慨,中國的創新模式和創業精神特彆強,跟中國合作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太重要了。他還走訪了上百家人工智慧、科技和生物醫藥公司,評估它們去馬來西亞投資的意願。結果呢?過去幾個月,已經有兩個中國投資代表團訪問了馬來西亞。
拉菲茲說:「中國投資通常自帶生態系統,只要吸引來最初的兩三家投資者,後面就會有一大波投資跟著來。」他還提到,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很多公司都在尋求增加對東南亞市場的投資。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最近還簽了個協議,要建一個連接兩國邊境的柔新經濟特區。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說,這個特區能幫兩國吸引更多國際投資,擴大經濟蛋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馬來西亞希望,到2030年,這個特區每年能為馬來西亞經濟貢獻260億美元,創造2萬個專業技術崗位,推進50個新項目。
拉菲茲還提到,雖然中美關係緊張對全球貿易不利,但這會讓中國公司更重視馬來西亞在晶元製造和設計領域的作用,而不僅僅是製造業。隨著馬來西亞向價值鏈上游攀升,這將帶來更多收入。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也多次表示歡迎中國投資。2024年是中馬建交50周年,安瓦爾去年11月第三次訪華時就說:「我看到中國投資者和公司對馬來西亞投資的熱情和興趣不斷上升,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他還強調,馬來西亞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也不會迫於壓力挑釁中國。
正所謂,特朗普關稅再狠,也擋不住中國投資的腳步。馬來西亞成了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的「香餑餑」,未來幾年,中國的投資可能會讓這個東南亞國家迎來一波新的發展機遇。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緣政治的風雲變幻雖然讓人頭疼,但也可能帶來新的機會。只要抓住機遇,小國也能在大國的博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