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建造與科技強安發展論壇暨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觀摩會在深圳舉行。活動以「智能建造 科技強安」為主題,旨在加速推進建築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造方式轉變,利用科技創新為安全賦能,通過智能建造與精益建造深度融合,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
本次活動由中國建築學會指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築學會工程建設學術委員會、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主辦,中建四局、中建一局、《施工技術(中英文)》雜誌社等單位承辦。

推動智能建造,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勘察設計大師、著名工程結構專家江歡成,中國科協決策諮詢首席專家、中建集團原總工程師、《施工技術》雜誌編委會主任委員毛志兵,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陳雄,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總工程師饒少華,深圳市坪山區住房與建設局副局長黃曉昆,中建四局副總工程師王林楓,中建四局總經理助理、南方分局局長蘇勝剛,中建一局副總工程師楊曉毅,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施工技術》雜誌總編、中國建築學會工程建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可文,中建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建築學會工程建設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林冰, 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盧昱傑,上海市機械施工集團智能建造研究室主任陸承麟及其他領導、專家和行業同仁,共計200餘人出席本次活動。

江歡成院士、孟建民院士聚焦智能建造與科技強安發表主題講話,饒少華、王林楓、楊曉毅分別就本次活動致辭。專家學者圍繞《智能建造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複雜非線性三維形態的多專業協同技術》《超大尺度高分子複合材料3D列印技術及應用》《智能建造與科技創新》《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實踐》等主題開展交流,聚焦智能建造、安全生產、綠色施工、精益建造協同發展路徑,多角度探討交流,共同研究建築業轉型發展新思路、新模式、新技術,推進建築行業高質量發展。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建造行業要利用科技創新為安全賦能,通過智能建造與精益建造深度融合,推動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繁榮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隨著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深圳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尤其在建築科技的探索應用方面取得廣泛突破,建築實踐走在全國前列,發布了一系列推進現代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2023年5月發布的《深圳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建設行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智能建造深圳模式。
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作為深圳保障性住房籌建的主力軍,主動適應新型建築工業化轉型發展大趨勢,加快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從低能耗、全屋智能、建築機器人、裝配式裝修等方面貫徹落實《深圳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堅定不移走好「一體兩翼、雙輪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
觀摩沙湖項目,感受智能建造魅力
當日下午,與會人員來到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現場,參觀智能展廳、雲端建造工廠、建築機器人及樓層工序樣板、安全體驗中心、質量樣板展示區、低碳光伏電板等展區。項目現場展現智能建造、科技強安、綠色低碳等新技術應用成果,觀摩人員身臨其境體驗科技與建築的完美融合,切實感受到智能建造的魅力。

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是深圳市首個雲端建造工廠及建築機器人系統化應用項目,由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聯合中建一局和中建四局兩大建築行業巨頭建設。據坪山人才安居公司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期間,三方成立智能建造課題小組,研究機器人施工六大關鍵課題,採用「8+9+N」機器人探索應用模式,運用雲端建造工廠、無人機和AI高位攝像頭、光伏等高新技術和綠色低碳措施,為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創新做出有重要價值的實踐。

觀摩現場,由中建四局自主研發的「空中造樓機」始終處於「C位」。該裝備通過輕量化、標準化創新,成為適用於裝配式保障房結構施工的輕量化施工作業集成平台(雲端建造工廠),平台重量在300噸以內,設備周轉率90%以上,能進一步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品質,也為後續類似項目雲端建造工廠實施提供經驗數據。

在室內,與會專家學者詳細觀摩了地平研磨機器人、牆面處理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的應用。項目根據工程精益建造立體穿插模型,分四個階段立體配置機器人,按照地坪與項目契合度及技術成熟度計劃配置8款大面應用機器人、9款點狀應用機器人以及多款探索試用機器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系統管理有效提高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
同時,項目每日使用無人機定點對工地現場進行拍攝,利用AI演算法製作無人機巡查日報,為現場進度和安全管控提供數據。在施工場地和塔樓屋頂,項目已經安裝或計劃設置光伏發電設施,在建築建設和運營期間實現綠色減碳。
據悉,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位於坪山區碧嶺街道振碧路同黃竹坑路交匯處,建設用地面積為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採用智能建造施工工藝及精益建造管理體系,配置智慧系統、科技安保相關智能化設施,致力於打造深圳市生態智能建造保障性住房的範本。
【撰文】李嘉耀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