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期貨交易成敗的主要因素是面對行情波動時,能否覺察和接納自身產生的各種情緒波動和心理反應。而能夠覺察、接納情緒波動和心理反應的關鍵在於對交易盈虧同源、行情不可預測以及操作持續一致的認知和領悟。
無論多麼有效的方法,都無法完全避免有時盈利、有時虧損、有時盈利變虧損、有時虧損變盈利的波動。面對這樣的波動,我們是否能保持冷靜並按照自己的策略進行交易?如果不能做到,那麼無論多麼好的策略也無濟於事。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控制情緒和應對市場的變化,以保持理性和堅持自己的交易計劃。
最後提醒下:做期貨時間長了,手續費也是一筆不容忽視的交易成本,新開戶無條件手續費加一分,最高交返93%,能降低成本(根據每月總手續費情況或者資金量大小而定)
每個期貨交易者剛進入市場時,通常都充滿激情和自信,將市場視為一個取款機,認為賺錢輕而易舉。然而,一旦進入期貨市場,他們會發現情況遠非如此。市場中充滿了人性的較量、心理的折磨和曲折的變化。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努力尋找交易的黃金法則,但最終發現除了接受和承認,似乎別無他法。能夠達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境界已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作為普通的期貨交易者,要經歷哪些轉變才能逐步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從過度追逐分析和預判,到只分析不再判斷,再到最終無需分析不判斷,只需等待行情走入自己的策略範圍內,獲取那一瓢甘甜之水呢?
投資是一門充滿缺憾的藝術。認可體系的缺陷、接受結果的不完美、理解投資命運的不可預測性和偶然性,也許是更深刻的智慧和人生態度。希望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普通期貨交易者都能早日醒悟,不要等到虧損無法承受時才開始體悟交易之道和交易哲學。
作為交易者,十次中有九次都會虧損,這往往是因為過分用力而導致的。
一、操作周期過於縮短。為了追求第一時間的入場機會,許多人傾向於觀察H1以下周期的K線圖,比如M15和M5。然而,周期越短,騙線的可能性就越大,利與弊之間的對比也變得不明顯。因此,短線交易並非完全被否定,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周期越短,K線在預測漲跌方面的可信度就越低。
舉個例子,假設你根據M15 K線決定入場,並且假設H1收盤時與該K線的漲跌方向一致。然而,你真的能忍受錯過接下來的3根M15 45分鐘K線嗎?如果行情真的來一波趨勢,難道會因為你晚進場45分鐘而錯過趨勢嗎?如果晚進場導致行情空間變小甚至開始反向,那麼這種交易機會還有意義嗎?
退一步說,如果你根據M15的信號進行交易,你至少每隔15分鐘要看一次盤,這對你的精神消耗是H1圖表的四倍,非常疲憊。為什麼不使用讓你感到不那麼累且K線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呢?
二、急於在收盤前入場。為了不錯過任何交易機會,盤中看到漲勢就急忙做多,看到跌勢就急忙做空,生怕錯過良機。然而,實際上未收盤的K線存在誘多或誘空的概率要遠大於已收盤的K線。換個角度來看,許多技術指標、K線形態和K線組合在復盤時非常有效,但在實盤交易中卻收效甚微甚至導致虧損。其根本原因在於,你在復盤時所依據的技術指標是由已收盤K線的四個參數(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計算得出的,而K線形態和組合也是基於收盤K線形成的。然而,在實盤交易中,你所看到的是不斷變化的K線圖,離她更近了,但你容易被她的波動所迷惑。由於接收到的信號增多了,但假信號(噪音)的比例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所以你不虧損才怪呢。
三、貪圖利潤空間,不願錯過任何交易機會。這涉及到交易級別的問題。過度追求快速盈利的心態只會讓你飢不擇食,不放過任何一個看似有利可圖的機會。這表現為在交易時,不肯放棄任何一次看著還有些空間的圖形形態內部突破的行情,也被稱為「邊際行情」。
止盈很小而止損很大,性價比極低。但如果信號K線足夠強勢,你可能會信以為真地認為漲得這麼猛或跌得這麼猛,怎麼著還能不到阻力位呢?只要不到阻力位就出場。有時甚至遇到信號K線收盤就位於阻力位1附近的情況,你還是想當然地認為這根信號K線收得很強勢,所以阻力位1一定能破,一定可以到達阻力位2,於是就入場了。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這種圖形內部突破且空間不多的交易機會,長期參與的總收益為負,勝率本身就不高,盈虧比又常小於1/2。這種圖形形態內部突破且沒有多少空間的交易模式是迅速穩定虧損的捷徑。
以上錯誤中,你可能佔了幾條呢?有時候做交易並不需要那麼用力,放過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