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果斷放棄印度,相當於同時對拜登、莫迪潑了一盆冷水。美印所謂的「替代中國」,再次證明純屬妄想。
近日,富士康宣布退出與印度韋丹塔集團合資的半導體項目,這一決定是對莫迪政府半導體計劃的重大打擊,也是對美國「印太戰略」的一次重大打擊。

2021年12月,印度政府為了將本國打造成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心,推出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向符合印度要求的顯示器和半導體製造商,提供高達項目成本50%的財政補貼。
在經過重重競爭之後,2022年2月,富士康拿下了競標,與韋丹塔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印度成立半導體合資工廠,是富士康在海外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計劃投資1.187億美元。
富士康前期對於該項目可謂誠意滿滿,工廠的選址非常「貼心」地選在了莫迪的家鄉,在政治方面為莫迪加分不少。
儘管外界對於印度的「特色市場」頗有微詞,富士康也依舊鼓足了勇氣想闖一闖,畢竟印度的消費市場潛力和廉價勞動力足以讓任何企業心動。
但出乎意料的是,富士康的耐心僅僅持續了一年,就被耗盡了。而且富士康放棄印度的態度也是十分堅決,明確通知了韋丹塔,刪除合資公司中與富士康有關的名稱,以避免對未來雙方各自的利益相關者造成混淆。

從最表面、最直接的原因上看,富士康退出與印度的合資項目,可能是因為對印度政府補貼的擔憂。由於印度政府未能兌現承諾,富士康對印度補貼的誠信產生了懷疑,並因此動搖了繼續合作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有知情人爆料稱,除了富士康以外,還有三家半導體合資公司都沒有得到印度政府承諾的補貼。
政府補貼是這些企業來到印度的關鍵因素,因為無論是建造晶元工廠,還是建造其它半導體工廠,成本都非常高,尤其是在印度這種基礎設施並不完善的國家中,動輒就是數百億的成本投入。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根本不敢投入,很容易血本無歸。
而印度政府一直以富士康建造的工廠未能達標為理由,拒絕發放補助,最終動搖了富士康的信心,富士康有一種掉入「空手套白狼」陷阱的感覺,及時止損才是明智之舉。
事實上,印度政府的官僚主義和不誠信的做法,在全球範圍內聞名,最經典的就是某中國手機製造商多次被印度政府重金懲罰,最新一次的處罰高達48億,相當於企業去年一半的利潤。這也是印度空有這麼大的市場潛力,卻遲遲得不到跨國企業青睞的原因。
富士康已經不是第一個「逃出」印度的公司,蘋果公司的重要供應商緯創,就在今年宣布了結束在印度的15年業務;2017年,通用汽車旗下品牌雪佛蘭,也宣布退出印度市場;2019年,福特汽車離開印度,還強調自己在印度的業務不可持續。
此外,印度升級產業所需的客觀條件也不成熟。穩定的電力供應、熟練的技工和配套生產等條件,在印度尚未得到滿足。這些現實情況可能使富士康等企業認為,在印度投資存在很大的風險。而印度政府對於解決這些基礎設施問題並不上心,毫不誇張地說,十年前印度的基礎設施什麼樣,現在幾乎還是什麼樣。

莫迪的「印度晶元夢」毫無疑問又遭到了一次重創,同樣遭受重創的還有美國的「印太戰略」。拜登前不久在白宮以最高規格接待了莫迪,並慫恿印度挑戰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以重建其所謂的產業鏈安全。當時就有很多美國企業在拜登的撮合下向印度投資。
但是現在不到一個月,富士康的「出逃」算是給美國企業澆了一盆涼水,也是給拜登當頭一棒。希望印度「替代中國」的想法,純屬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