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連續加息下,港元持續承壓,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已降至接近近年低點。
截至周五(14日),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為572億港元,距2019年大部分時間和2020年初540億港元的低位僅有一線之遙,與2021年的高點4617億港元相比下降近九成。
近期,港元匯率持續偏弱,對美元再度觸發7.85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香港金管局周四在紐約時段承接90.51億港元沽盤,捍衛聯繫匯率制度,本月已買入約200億港元。
曾在香港大學任教的銀科控股金融研究院院長夏春對第一財經表示,為維持聯繫匯率制,香港金管局會向銀行買入港元賣出美元,這樣銀行體系的總結餘就會下降。但無需擔憂「港元與美元脫鉤」,而從銀行結餘變化來看,早前盛傳的「大量歐美存款湧入香港」的說法可能並不屬實。
美聯儲加息下港元持續承壓
每隔一段時間,市場就會傳出「港元與美元脫鉤」,「香港聯繫匯率制要解體」的聲音,原因幾乎都與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減少有關。
4月11日,香港銀行總結餘下降至699億港元,跌破700億,相比2021年的高點4617億港元下降了85%。到14日,香港銀行總結餘已經跌破600億港元大關。
夏春對記者解釋稱,由於美聯儲持續加息,市場出現套息交易,港元靠近對美元7.85的弱勢水平,為維持聯繫匯率制,香港金管局會向銀行買入港元賣出美元,這樣銀行體系的總結餘就會下降。隨著資金流出港元體系,利率自動調節機制會發揮作用,港元拆息會逐步上升,抵銷套息交易的動力,減少資金流出,最終港元會穩定在7.75~7.85的區間內。
「換句話說,銀行總結餘只反映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總結餘減少通常只代表港元拆息利率上升,而並不代表港元會和美元脫鉤。」他稱。實際上在美國2004~2006年加息期間,香港銀行總結餘長期處在13億港元的水平,只有現在的2%,聯繫匯率制也安然無恙。
各界預計,港元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可能維持弱勢,美聯儲加息進程尚未結束,5月大概率還將加息一次。但好消息是,加息可能已經進入尾聲。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jerry chen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分析師預計,美聯儲要麼在暫停加息周期之前再加息一次,要麼在5月的會議上根本不加息。事實上,高盛已將其對美聯儲最終利率目標區間的預測從5.25%~5.5%下調至5.0%~5.25%。這意味著,與大多數預期一樣,他們預計5月還會加息25bp,但預計6月不會再加息。
「加息預期如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通脹正在見頂。之前通脹飆升的最大因素之一是住房成本上升,但現在也開始像cpi的大多數其他分項一樣趨弱。」jerry chen表示。
無需擔心港元與美元脫鉤
各界並不認為需要擔心聯繫匯率制度破產,或港元對美元脫鉤。
夏春稱,銀行總結餘只是捍衛港元匯率的第一層保護,即使降到零也不可怕,因為還有第二層保護,即銀行持有金管局發行的以美元為基礎的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目前未償還的總額為1.2萬億港元,是銀行總結餘的17倍,銀行可通過以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為抵押來從金管局獲得港元流動性。
第三層保護是香港高達43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中國持有的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現在香港外匯儲備是基礎貨幣的1.8倍、gdp的1.2倍、全部存款的21%。
「毫不誇張地說,香港聯繫匯率制固若金湯。自從聯繫匯率制1983年推出以來,賭港元與美元脫鉤的基金都鎩羽而歸。」夏春稱。
資金迴流香港仍待觀察
分析人士稱,香港銀行結餘的下降也反映出,早前「天量資金迴流香港」的說法仍待觀察。
隨著中國香港與內地「通關」,香港的確重現往日生機。此前,市場更是傳言矽谷銀行和瑞信事件導致歐美數千億美元資金湧入香港。多家外資行的客戶經理日前對記者表示,「暫時沒感覺(歐美的錢)特別多」,短期h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出現暴漲,資金並非十分充裕,歐美存款湧入與否仍待數據佐證。但他們都表示,隨著疫情後香港通關、商務往來正常化,訪港內地旅客的開戶需求明顯攀升。
香港銀行的港元及外幣存款數據顯示(截至4月,數據更新至2023年2月),相較於2022年明顯逐步回升。例如,2月港元存款同比上升0.3%,美元存款上升3.5%,但其他外幣存款同比下降10.5%。
由於前兩年經歷波折,資金、人員有所流出,香港政府目前更推出一系列政策「搶人才」。2023年1月1日起,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稱「優才」)取消年度配額限制,為期2年,同時香港特區政府將會優化審批程序,以吸納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赴港工作、定居;3月24日還發表《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希望吸引全球家族辦公室在香港開展業務,凈資產達2.4億港元的單一家族辦公室將獲利得稅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