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季度報告關注的絕大多數主要指標未能閃現紅燈。根據fdic的季度報告,相對於2016-2021年,美國銀行業在2022年的整體財務表現非常穩健。顯然,這些指標過於宏觀了,對於微觀個體遭遇的厄運並無警示作用。
研究發現,銀行股本大幅下降是預測銀行危機的領先指標。當一國代表性的銀行股票指數下跌30%,平均來說7.5個月後會出現銀行恐慌事件。
此外,無保險存款占資產比重越高越危險。fdic之前的監控體系,對於無保險存款占市值計價資產比重這一指標的重視程度不足。
接下來有三大重要觀察點:(1)通脹能否在壓力下快速回落,美聯儲繼續加息的表態可能加劇緊張情緒,進而加劇存款搬家現象;(2)fdic是否將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險上限提高甚至臨時性地取消限制,覆蓋全部存款;(3)一些私募基金遭遇的損失可能還沒有反映到財報中。如果投資者擔憂即將公布的一季度財報,對私募基金的擠兌將惡化市場流動性。
——夏春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研究員、方德金控首席經濟學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
」
如何提前預測銀行的倒閉?
文 | 夏春
去年美聯儲迅疾加息應對高通脹,大多數經濟領先指標顯示衰退臨近。美元一度創下金本位制解體後的年內最大漲幅,股債市場出現150年來極端罕見的雙殺行情,全球資本市場一片狼藉。
即使發生了英國養老金危機、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暴雷、黑石地產基金贖回困境等一系列預警信號,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理由都是美國的銀行業非常健康,吸取了歷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優化完善後的監管體系使得銀行體系堅如磐石。
美國中小銀行在關鍵指標上強於大銀行
仔細閱讀今年3月16日更新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季報,各項數據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對於2016-2021年,美國銀行業在2022年的整體財務表現非常穩健。除個別數據如資產增速以外,大部分數據都表現正常。
2016-2017年經濟復甦強勁時共有8家銀行(本文不區分商業銀行與儲蓄機構)倒閉,2021-2022年並無銀行倒閉。2022年無利潤的銀行佔比3.4%,略高於2021年但好於其他年份。
有問題(接近資不抵債)的銀行數量逐年下降,2022年僅有39家,由於名單保密,並不清楚矽谷銀行(以下簡稱svb)與簽名銀行是否曾被列入。
再細看銀行業2022年季度和全年表現,加息使得銀行收入增加了1055億美元,只不過被更高的準備金開支和非利息開支抵消了,因此全年凈收入相對於2021年下降了5.8%,但好於此前各年,而且整體呈現按季上升的趨勢。
2022年美國銀行業的總「凈利息收益率」(銀行利息收入減去成本後除以生息資產規模)按季增加,而且創下了fdic有統計歷史以來的年度最大增幅。更加讓人意外的是中小銀行的這一指標表現明顯好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資產超過2500億美元)。
近期分析普遍認為中小銀行受到國債利率倒掛影響大於大銀行,實際上相對於後者,前者貸款佔比更高,國債佔比更低,因此凈利息收益率表現更好。數據顯示,中小銀行約佔商業和工業貸款的一半,住宅抵押貸款的60%,商業房地產貸款的80%,消費信貸的45%。
從不良率和不良撥備覆蓋倍數來看,除了資產少於1億美元的銀行以外,其他中小銀行的數據均好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而且數據逐年改善。
fdic季報未能提供預警信號
事後來看,主要有兩個指標顯示銀行業面臨此前少見的挑戰,一是銀行存款在2022年後三個季度均下降,但降幅按季減少。這在宏觀層面來自美聯儲的縮表;微觀層面則是儲戶在高通脹環境下增加消費開支,或者轉移資金到收益率或流動性更高的貨幣基金等投資項目。
二是銀行的證券投資未實現虧損在2022年4季度達到了6204億美元,這幾乎相當於銀行業總股本的30%。當然,這些損失並非均勻分布。整個銀行系統可能能夠承受損失,但不一定每個銀行都能承受。然而,在fdic的季報里,4季度虧損因為低於3季度而被一筆帶過,甚至連下圖都未列入季報中。
許多研究,特別是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顧問和研究主管申鉉松在著作《風險與流動性》指出,銀行資產負債表如果對證券資產按照「市值計價」(mtm)會導致在危機時形成負向反饋,一旦儲戶擠兌,銀行無法解決內在的「期限錯配」難題,形成市場和銀行流動性同時收縮的惡性循環。
因此,美國在2018年放鬆《多德-弗蘭克法案》監管時撤銷了一些有關mtm的規定。根據美國銀行協會的一份聲明,自那時以來,商業銀行沒有任何關於mtm的要求。
不過,這兩個指標過去在預測銀行倒閉上也沒有明顯的領先或者同步意義。2008-2013年銀行倒閉潮(最低24家,最多157家)時,銀行存款變化和未實現虧損指標的前瞻性都不明顯。2016-2020年共有21家銀行倒閉,也與這兩個指標沒有相關性。顯然,這些指標過於宏觀了,對於微觀個體遭遇的厄運並無警示作用。
綜合來說,fdic季度報告關注的絕大多數主要指標未能閃現紅燈。即使是3月16日更新的季報,也並未體現出任何與銀行倒閉事件的相關性。
銀行股本大跌是很好的預警指標
熊偉等三位學者搜集了1870到2016年,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排除掉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一些國家的特殊年份)100多次銀行倒閉的案例,發現銀行股本(股東所有者權益)大幅下降是預測銀行危機的領先指標。
銀行股本的大幅下跌通常出現在恐慌和信貸息差飆升之前。大量的銀行損失在銀行危機的早期就已經出現,而不是隨後的恐慌才造成了這些損失。研究發現,當一國代表性的銀行股票指數下跌30%,平均來說7.5個月後會出現銀行恐慌事件。
以全球金融危機為例,銀行股票指數在2007年1月見頂,2008年2月就已經累計下跌了30%,危機爆發在9月。非金融股票指數在2007年10月見頂,到2008年9月才下跌了30%。
而公司信貸利差(例如aaa級債券與國債利差,baa級與aaa級債券利差)和銀行間借貸利差(libor與隔夜指數掉期ois利差)雖然在2007年8月有所擴大,但直到2008年9月才比此前低點高出1個百分點。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雷曼身上,其股價在宣布破產一周前已經相比標普500指數多回撤了67%,但其債券相比同行此時才超跌了3%。
svb和簽名銀行在破產前一周的股價分別從最高點回撤了62%和69%。svb債券價格從破產前一周的90美分跌到了前一天的31美分。實際上,svb倒閉的觸發點恰恰發生在其宣布籌集22.5億美元股本之後。
股票和債券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於對信息的敏感度,由於債券(存款本質上是對銀行的債權)享有優先償還權,其持有人對影響公司(銀行)基本面的信息並太不在意,股票的償還權排在最後,其持有人自然最為在意。這也是股票市場波動率遠高於債券市場的原因。
研究還發現,銀行股票大跌與不良貸款佔比高度正相關。
三分之一的銀行倒閉並未引發儲戶恐慌和擠兌。但由於銀行信貸擴張的能力降低,幾乎所有的銀行危機都會造成長期的宏觀經濟損害,主要體現在gdp增速下行和信貸緊縮兩方面(→詳情)。
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銀行股票回報的顯著下降是預測危機的實時指標。研究者建議,相較於讓政策制定者僅僅支持流動性,以防止隨後的恐慌爆發和對宏觀經濟的負面衝擊最小化,在銀行危機的早期階段及時調整銀行資本結構很重要。
對於svb和簽名銀行來說,這一建議格外具有意義。2022年底的財報顯示,他們在資本充足率和槓桿率兩個主要指標上都滿足監管要求,部分指標還好於銀行業的平均表現。
無保險存款占資產比重越高越危險
美國監管當局宣布svb和簽名銀行救助方案的第二天,姜薛偉等四位專家發表了他們對美國銀行業整體財務狀況的研究。
通過將4844家銀行彙報的資產負債表信息進行mtm計價(按同期房地產抵押貸款債券、商業抵押貸款證券及國債etf的價格變動)估算後發現,2022年第一季度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貨幣政策收緊導致了美國銀行業在同期的資產市值相對於賬麵價值減少了2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總資產的10%。
由於僅對66%的資產(平均來說,房地產貸款佔比42%,各類mbs、abs、和國債佔比24%)進行了mtm,損失數字可能存在低估(不過,計算時未考慮銀行可以採取利率對衝來減少損失)。
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產損失最少僅有4.6%,而svb的資產減少了340億美元,佔比15.7%,但有11%的銀行表現更差。如果svb只是因此而倒閉,那麼另外500多家銀行也很不安全,排在末位第5百分位的銀行資產損失為20%。
從銀行的資本結構來看,負債端的構成通常是10%的股本,63%的有保險存款和23%的無保險存款和債務。從股本占資產的比重來看,從尾部的8%到頭部的14%,銀行之間的差別不大。svb排在第10百分位,沒有特別與眾不同。
但svb的無保險存款占賬面資產的比重高達78%,占按mtm計價資產的92%,排名處於最靠前的第99百分位,一旦風吹草動就有被擠兌的風險。而以mtm計價排名第95百分位的這一比重就下降到52%。
作為對比,簽名銀行、花旗銀行、第一信託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摩根大通、高盛這一比重分別為90%、77%、68%、53%和48%。事後來看,簽名銀行和第一信託銀行遭遇擠兌並不出奇。後者即使在其他銀行注入300億美元存款後,股價仍然無法止跌。
假如存款無保險的儲戶有一半去銀行提款,銀行按市價出售資產滿足這些儲戶之後,剩餘資產無法覆蓋有保險的儲戶的銀行將達到186家,換一個角度來看,約3000億美元有存款保險的儲戶將遭遇損失。
假如無保險的儲戶都去銀行提款,資不抵債的銀行將達到1619家。如果考慮到資產集中出售,價格需要折價處理,遇到困難的銀行數量將明顯提升。
顯然,fdic之前的監控體系,對於無保險存款占市值計價資產比重這一指標的重視程度不足。
由於健康的銀行也可能被擠兌擊垮,svb遭遇擠兌後,美國監管機構不得不在救助方案中將無保險存款也完全納入保險。即使如此,也依然造成了儲戶的恐慌心理。這自然引發了美國財政部在是否提高存款保險的金額的抉擇上踟躕不前。
未來事態發展的三大觀察點
綜合來看,近期的中小銀行風險事件的觸發點,從美聯儲迅猛加息,發展到股債雙殺、加密貨幣暴跌及ftx騙局曝光,牽連到與加密貨幣相關的風投、私募基金甚至財富管理公司,再演進到與這類業務有極高集中度的銀行倒閉。而銀行倒閉會反過來衝擊實體經濟,壓縮信貸供應。
現在,美國銀行指數和地區性銀行指數(以kbe和kre兩隻etf來衡量)均已經從高點回撤超過30%,雖然一些投資者認為風暴已經漸漸散去,市場即將恢復平靜(特別是預期美聯儲三月加息後就結束此輪加息周期,隨後進入到降息周期),但歷史經驗卻預示著一切可能才剛剛開始。各國監管機構切不可以掉以輕心,必須爭分奪秒化解市場擔憂。
接下來有三大重要觀察點:
第一是通脹能否在壓力下快速回落,目前美聯儲關於繼續加息抑制通脹的表態,有可能使得銀行儲戶及投資者進一步緊張,可能加劇存款搬家現象;
第二是fdic是否將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險上限提高(例如50萬美元),甚至臨時性地取消限制,覆蓋全部存款。fdic季報顯示大部分銀行財務表現穩健,切斷恐慌情緒至關重要。
第三就是私募基金投資者的舉動,一級市場的定價更新不像二級市場那麼頻繁,可能一些私募基金遭遇的損失還沒有反映到財報中。如果投資者擔憂即將公布的一季度財報,對私募基金的擠兌將惡化市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