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對於我們每位股民來說,都不太平靜。一方面,上周四、周五大盤連續回撤,個股跌幅巨大,大家都還沒有從噩夢中驚醒過來;另一方面,醞釀已久的全面註冊制這次真的要落地了。
2月17日晚,滬深交易所發布多條與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相配套的業務規則、指引及指南,涵蓋了全面實行註冊制下發行上市審核、發行承銷、持續監管、交易組織管理和投資者保護等環節的主要制度安排。根據安排,滬深交易所將於2月20日至3月3日接收主板首發、再融資、併購重組在審企業申請。3月4日起開始接收主板新申報企業申請。
看樣子,這次註冊制真的進入倒計時了,沒幾天主板註冊制就會和大家見面。
從今早大家在旌陽文章中的留言上看,大家對於註冊制登錄後,a股市場會出現哪方面的影響,都非常的關心!那這篇文章,旌陽就專門來和大家聊聊這方面的問題!在旌陽看來,註冊制改革,從長遠來看,對於我國經濟、資本市場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從中短期來看,帶來的變化卻不會太大。
先說實體經濟方面,註冊制落地的第一要務,自然是要提升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雖然大家一直抱怨這麼多年以來,是各項融資壓制a股市場,讓大盤始終困於3000點一線。但是在管理層看來,直接融資仍然是我國金融體系的短板,很難滿足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所以在二十大時已經明確提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而註冊制落地的第一使命,自然就是加大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輸血作用。從長遠來看,註冊制是可以盤活社會資本的,讓更多的儲蓄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參與到實體經濟的建設中來,自然是好事一件。尤其是對於一些高成長、高新技術類企業而言,之前這些高速發展的企業,或許因為前期過大的技術投入無法實現盈利而被擋在資本市場的大門之外,之後這種情況則會大大改善。這對於我國的科技創新、製造業升級等,都有較大助益!
不過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註冊制落地的影響就較為複雜了。旌陽將從兩個角度來和大家分析一下註冊制下,a股市場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一,註冊制落地後,a股大盤到底會漲還是會跌?
我們把註冊制對大盤的影響,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幾天之內的短期影響;第二個階段是幾個月到一年的中期影響;第三個階段是一年以上的長期影響。
先說短期影響,註冊制登錄大家最容易聯想到的是券商股受益,而券商股又是非常典型的權重股,所以券商股若因註冊制登錄異動,就會帶動大盤止跌反彈。不過此時由於資金流向券商股,那麼中小盤會偏弱。也就是說,短期內可能出現大盤走高而小盤續跌的情況。
不過在旌陽看來,目前下這個結論還為時過早。旌陽沒記錯的話,今年2月1日晚,證監會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涉及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等主要制度規則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這標誌著經過4年的試點後,股票發行註冊制將正式在全市場推開。值得注意的是,次日在a股市場中,券商股出現了大面積的高開低走,這是非常典型借利好出貨的走勢。而此後的幾天,大盤也跟隨券商股回調,並未出現大家期待的券商帶動大盤走高的情況。
再說下中期影響,註冊制下,大家最擔憂的是a股承載的融資負擔加劇,進而引起回調。在不少投資者眼中,這也是大盤這麼多年來還在3000點晃悠的根本原因。不過從過往實際情況來看,註冊制對市場中期抽血的影響,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的嚴重。我們知道,註冊制不是剛剛落地的,2019年6月,科創板開板之初實行的就是註冊制;2020年8月,創業板也率先進行了註冊制改革;2021年9月,北交所成立,實行的也是註冊制。也就是說,註冊制早就來了,這次只不過是落單的主板,也轉而實行註冊制。
在科創板、北交所與創業板中,大家對創業板最熟悉,我們不妨來看看2020年8月創業板實行註冊制改革之後一年時間的走勢。2020年8月到12月,創業板整體表現平淡,是區間震蕩走勢,2021年開始震蕩上行,並於2021年7月拿下了歷史次高點。對照同期大盤,也就是上證指數來看,兩者表現差距並不大,2020年的震蕩,或多或少還與疫情爆發有關。由此可以看出,註冊制落地,對於市場中期走勢的影響並不是太大。起碼,在這一年內,創業板與主板沒有因為註冊制而出現劇烈分化。
至於長期影響就很難說了。通常情況下,一國資本市場的長期表現唯一的影響因素就是實體經濟的增速。但是我國的情況較為特殊,過去數年來a股大盤走勢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是,指數與經濟增速脫鉤,但市值與經濟增速同步增長。但大盤這麼多年不漲,誰又能把錯怪到註冊制上呢?其一,註冊制剛和大家見面不久,只有一兩年時間;其二,沒有註冊制a股的融資節奏就會放緩嗎?前面旌陽已經提到了,二十大的明確要求就是提高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
對於第二點,也有不少朋友會擔憂,註冊制下融資會不會大幅提速?在旌陽看來,提速是肯定的,但是大幅提速則不見得!還是從創業板推出註冊制前後一兩年,各個市場的融資速度來看,旌陽查閱的數據顯示,2019年,在主板上市的企業數量為60家,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中上市的企業數量分別為73家和31家;2021年,在創業板ipo的公司共199家,科創板ipo的公司為162家,主板ipo的公司共122家,北交所ipo的公司為41家,兩創板塊ipo企業數量佔比合計69%。
不難看出,2019年前,不管是主板還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都比2021年少一大截。2021年主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出現同步暴增,應該是我國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整體提速造成的,與是不是註冊制關係不大。對於這點,此前證監會方面其實已經給出了解釋。證監會表示,實行註冊制並不意味著放鬆質量要求,不是誰想發就發。
所以從長期來看,大盤怎麼走,與是不是註冊制關聯度不大,還是要看我國的宏觀經濟與市場本身。
二,註冊制落地後,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將出現變化!
相對於大盤而言,在旌陽看來,註冊制落地對於整個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影響會更大!
在註冊制下,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將承接的上市公司主體不同,與核准制最大的差異體現在四個地方:其一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讓發行上市全過程更加規範透明可預期;其二是發行上市條件更包容,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能力;其三是退市機制更順暢,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其四是「優質優價」態勢更加明顯,市場結構和生態進一步優化。
說得更簡單一點,在註冊制之後,一些優質的中小型科技創新類企業的直接融資條件將會被明顯放寬,由於上市變得相對簡單,那麼上市公司資源就不再稀缺,自然也不會出現為了殼資源爭破腦袋的重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而市場的資金卻是有限的。當有限的資金遇到大量的投資標的,資金在選擇上就會更加考究。這對於我們普通散戶來說是不利的,因為絕大多數的散戶對於上市公司和行業的基本面缺乏研究。如果僅僅靠技術面選擇長期趴著底部的個股,或是想通過板塊輪動來獲取階段超額收益時,難度將會加大。舉個例子,當整個市場的板塊和個股數量分別從100個和1000家,增加到500個和5000家時,一些被市場邊緣化的板塊和個股,被主力資金照顧到的概率將會下降5倍以上!
由此,整個市場的投資風格也會產生下面這幾種變化:
1,垃圾股很難再鳳凰涅槃!這點比較容易理解,上市變得簡單,退市變得順暢,想借殼重組的公司就會減少。那麼一些主營毫無競爭力,長期嚴重虧損的公司,想要借外力翻身的難度就會明顯加大。這裡涉及的主要是一些超低價,以及st股,大家需要留意風險。當然,重組變少,並不是說完全沒有重組。有一些公司仍然可以選擇通過併購其他公司來實現重組,或者一些央企獲得集團資產的注入而實現重組,這類公司不包括在內。
2,傳統行業或低成長行業,周期輪動的機會將降低!這個變化最近幾年已經是大趨勢了,以後則會越來越明顯。在旌陽看來,傳統行業被市場拋棄,主要是我們內資機構短視化引起的。機構投資者都想賺快錢,把所有目標集中在成長性很高,或者剛剛出現拐點的一些周期行業中。我們回頭看看這幾年的股市,一大批白馬股走下神壇,一些傳統行業比如家電、銀行保險、高速公路、物流、工程機械、零售、傳媒,甚至包括券商等等,都是長期趴著底部的,未來這類股,會因為整個市場優質標的越來越多,更難出現輪動上行。
3,權重股獲取超額機會的概率將大幅降低!其實權重股絕大多數都是成長性很低的公司,所以道理和上面一樣。機構投資者的短視化嚴重,現在有大批的中小盤優質成長股擺在面前,未來這類公司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所以就更沒必要去選擇那些年老色衰的權重股了。比較典型的如銀行、保險,雖說持倉的都是機構投資者,但機構選擇這些公司,都是為了攤薄風險做的組合配置,並非主動性加倉。
4,科技、新能源和周期股,將進一步主導整個市場。按照註冊制改革方向,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和新能源類公司上市,這類公司通常具有很高成長性。而周期類行業和個股,在周期拐點剛剛出現時,中短期內同樣具備較高的業績增速。當幾這類公司的數量足夠多,提供的場地足夠大時,主力資金就可以選擇只在這幾個方向中反覆的做板塊輪動,而不用跳出來去選擇其他方向。我們回看這幾年的行情,鋰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元宇宙、醫藥、化工、機器人、包括最近爆火的信創和chatgpt,都處於這幾個方向中。
在旌陽看來,這大概是註冊制落地後,資本市場會出現的主要變化。
不過旌陽還要提醒大家,這個周末證監會和兩個交易所聯合發文,內容並不只局限於註冊制,還有其他一些相當重要的內容。由於篇幅問題,本文旌陽就不會和大家分享了,明早再來和大家聊聊其他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