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與滿期給付是保險行業高度關注的指標之一,隨著各人身險公司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退保率指標已然明晰。2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2022年四季度,過半保險公司的綜合退保率低於3%,但也有個別險企較高。
具體來說,有15家人身險公司綜合退保率超5%,包括長生人壽、東吳人壽、渤海人壽、幸福人壽等。其中,長生人壽以22.23%的退保率高居「榜首」,財信吉祥人壽、東吳人壽和渤海人壽的退保率也超過了10%。
個別險企退保率畸高
截至2月5日,已經有60家人身險公司披露了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關係到保險公司現金流的退保率是行業高度關注的指標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2022年四季度,60家人身險公司綜合退保率的中位數為2.795%,其中,有31家公司的綜合退保率維持在3%以下的水平。
儘管多數險企退保率並不高,但是,個別險企出現了退保率畸高的情況。北京商報記者在統計中發現,2022年四季度綜合退保率最低的是國民養老保險,僅有0.09%;而最高的長生人壽綜合退保率已經達到了22.23%。
此外,財信吉祥人壽、東吳人壽和渤海人壽的綜合退保率超過了10%,幸福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交銀人壽等11家公司的綜合退保率超過了5%。
「保險公司產品退保率高背後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因與外因。」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因主要可能是保險產品設計不合理導致客戶大量退保,也可能是銷售環節存在誤導或隱瞞導致消費者用腳投票辦理退保;外因可能是外部經濟金融環境發生變化導致消費者覺得繼續持有保單不划算而退保。
從產品及銷售渠道來看,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銀保渠道是催生退保率高企的一個因素,比如,長生人壽退保率居前三位的產品中,「長生鑫運五號年金保險」和「長生福享年年五號年金保險」都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東吳人壽退保率最高的「東吳添福寶年金保險C款」,也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而萬能險和年金險兩類產品則是高退保率的「重災區」。
此外,某保險公司資深銷售總監向記者透露,保險代理人流失、銷售誤導、退保黑產等原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拉高退保率。
為籌資不惜動用政府債券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為緩解退保帶來的流動性壓力,甚至已經有保險公司計划動用持有的政府債券來籌措資金。
以長生人壽為例,該公司在流動性風險自評估中表示,之前年度銷售的5年存續期產品在2023年一季度產生集中退保,金額約15億元。2022年四季度末公司持有45億政府債券,這類資產變現相對容易,因此可以通過賣出這部分債券來緩解流動性壓力。公司已制定流動性應對方案,計划出售部分流動性較好的債券資產以籌措資金,以應對集中退保對流動性產生的衝擊。
談及高退保率帶來的影響,李文中指出,保險公司的綜合退保率過高必然會有大量的資金支出,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旦保險公司不能向客戶支付退保金就會對公司的聲譽造成重大影響,並引發更多客戶的退保,影響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
退保與滿期給付會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過高的退保率也可能導致保險公司現金流危機產生,因此一直以來都是監管關注的重點。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前銀保監會已經對易引發非正常給付和退保風險的產品進行了風險排查,如保單收益可能低於客戶預期的產品、前期可能存在銷售誤導問題的產品等。
上述銷售總監進一步指出,退保率過高背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存在無序競爭,除了監管的引導,對於保險公司自身來說,需要樹立的是「保險姓保」和長期主義理念,而不是以規模論英雄。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