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檢測,又來了?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花300萬採購核酸檢測服務,引起網友廣泛關注。這則項目中標公告發佈於2023年1月17日,其中顯示,兩家公司以單人單檢15元、多人混檢3元的頂格限價中標了,合同履行期限為合同簽訂後1年內。
新冠早就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常態化的核酸檢測,已經早就遠離我們的生活了,可以說,本輪疫情基本上接近尾聲,為何高校還搞大規模的採購?
有個細節值得注意,本次招標採購,並不是1月17日進行的。它最早發起是2022年11月26日,後因有效投標人不足三家,12日26日發布流標公告。但12月27日,再次發布公開招標公告。
發起招標到流標,再到二次招標的一個月中,我國的疫情防控,發生了巨大轉折——12月7日,「新十條」正式發布,常態化、大規模核酸檢測正式退場。
這意味著,核酸檢測的需求大幅減少。隨後很多地方的核酸檢測終止招標,在此前提下,陝西高校非但沒有及時終止招標,還二次招標成功,著實讓人倍感疑惑。
我們不妨簡單計算一下,300萬元的項目總額,如果是多人混檢,那能做100萬人次的核酸檢測。如果全是單人單管,也能夠做20萬人次。
疫情都快收尾了,哪怕高校還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核酸檢測,但哪還這麼多的檢測需求?
單人單檢15元、多人混檢3元的價格,看上去確實符合之前的限價,但要注意,1月20日,陝西再次下調了採購價格,單人單管最高限價13元。
總之,這一次中標公告,處處透露著難以解釋的詭異。很多人懷疑,是不是高校和檢測公司之間有利益往來,通過核酸檢測的方式套取高校款項,這種質疑並非空穴來風。核酸檢測公司難道是校長親戚開的?
也有一些網友提到,此次核酸招標,可能是給之前項目結算埋單,因為之前可能為了及時提供檢測服務,還沒簽合同走程序,所以這次「補票」。
這一說法也很難解釋通——首先,其中明確提到,「合同履行期限為合同簽訂後1年內」;其次,此次招標經過了流標,既然是為已經發生的採購服務,重新走一個結算的流程,那為何安排得如此粗陋,以至於需要兩次招標的折騰?
大家都知道,年底是各單位財務清算的節點,都要結算清賬。而此次採購,流程橫跨2022年和2023年。只是走個流程的話,不至於招標工作疏漏到如此程度,給自己平添麻煩。
當然,現在的招標流程都是公開透明的,高校作為公共機構,花錢會接受外界監督,所以真的膽大到在後疫情時代,還敢通過核酸檢測大規模撈錢,可能性其實不高。
高校不敢,核酸公司也未必敢接這個活。不過,要讓我們善意地相信只是程序烏龍,相信沒有利益往來和輸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還是得給這300萬元一個明確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體諮詢中標的核酸檢測公司,在表明身份後,卻被以「此事不方便透露」為由掛斷了電話。既然招標在網上都公開了,還有什麼見不得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