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共設立5個分會場,其中一個分會場的主題,便是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製造業當家,努力建設製造強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南方周末記者 吳超/圖)
「要積極把握我省堅持製造業當家、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等重大機遇,堅持實體經濟為本。」2023年1月28日,廣東省長王偉中在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說。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藉製造業起家,迅速成長為中國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製造業也因此成為廣東經濟的壓艙石。
2022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95萬億元,超過18個省區全年GDP。
從支柱產業來看,汽車製造業增長最快,達到20.8%。鋰電和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2.8%。
四十多年過去了,廣東經濟已經從製造業起家逐步邁向製造業當家的新道路。
此次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共設立5個分會場,其中一個分會場的主題,便是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製造業當家,努力建設製造強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來自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企業的上百名代表,共同圍繞這一議題建言獻策。
「培育壯大千億萬億級產業集群」
「『大產業』立柱架梁行動,著力於培育壯大千億萬億級產業集群。」分論壇開場演講時,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塗高坤說。
1990年代,美國人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率先提出產業集群概念。作者在多個工業化國家考察時發現,產業集群成為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形成產業集群,會降低企業之間的生產成本,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對地方政府而言,也可以降低單個龍頭企業出走帶來的經濟傷害。
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接下來將全面提升製造業當家產業優勢,大力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提質壯大現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推動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產業成為新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億元級的新興產業集群。
廣州、佛山、清遠市的分管副市長,在分會場發言時均提到形成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等內容。
佛山市政府副市長陳偉明在分論壇上介紹,積極推進佛山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高水平打造「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製造業園區」,54個萬畝以上工業園區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促進產業集聚連片。
企業自然也樂見其成。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許曉東在大會上說,「(公司)將利用已經孵化、打造的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大日化產業互聯網平台,為上下游企業提供降本、提質、增效的智能化、數字化賦能服務。」
加強「卡脖子」技術攻關
近年來,中國製造業逐步從比拼勞動力過渡到競爭科技軟實力的階段。科技的核心,便是關鍵技術,要實現科技自立。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在會上介紹,將完善「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的項目形成機制,「一技一策」解決「卡脖子」問題,助力產業升級發展。
「卡脖子」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指的是別人有但自己還沒有的關鍵核心技術,無法替代,就像被人卡住了脖子一樣。
早在2021年9月,國信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負責人就表示,「十四五」期間,聚焦科技自立自強,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
「製造業當家」分論壇上共有14位代表發言,其中就有6位代表談到了「卡脖子」技術。
「瞄準產業技術制高點,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解決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裝備、工業軟體等領域『卡脖子』問題。」廣州市政府副市長江智濤在會上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則從科研角度提出,要聚焦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推動「大平台+大團隊+多學科」的有組織科研攻關,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政府提供政策引導,學界和科研機構提供智力支持。最後,「卡脖子」技術突破的關鍵一環,落在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手中。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601615.SH)是一家清潔能源方案提供商。公司董事長張傳衛在分論壇上介紹,近三年來,公司先後攻克了海上超大型抗颱風風機技術、海洋能源和海洋工程技術、深遠海柔性直流送出系統等系列關鍵「卡脖子」技術,連續三年實現超過50%逆勢增長,產品規模化出口義大利、日韓等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
優化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產業作為基礎,技術作為支撐,推動廣東實現製造業當家,還需要有一流的科技創新發展環境,使得企業成長具備溫潤土壤。
「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讓各類企業在廣東深深紮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給企業打氣。
2022年6月,為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廣東還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制定了《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台數十項措施,有效維護了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
營商環境好不好,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最能感受溫度,最有發言權。
「廣東有著中國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已經視他鄉為故鄉,動員我們管理團隊到茂名安居樂業,將總部遷至茂名。」東華能源(茂名)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銘祥的發言,引來了全場掌聲。
王銘祥回憶,三年前,當時東華能源主要在長三角發展,他被朋友催著到茂名一日游,結果兩個月不到,就和茂名簽訂投資協議。
王銘祥表示,將利用烯烴產業重新洗牌的機會,用油氣雙龍頭在茂名打造全球最大烯烴基地,發展新材料和氫能,並且零碳發展。
「四年前我剛回廣州創辦粵芯,那時廣東本土集成電路製造企業還是空白。」分論壇上,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陳衛在發言中回憶,粵芯從「小步快跑」到「快速迭代」,既得益於廣東省優良的營商環境,龐大的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也得益於各級領導幹部的務實擔當。
如今,粵芯建成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家,且是唯一進入量產的本土12英寸晶圓製造企業。
南方周末記者 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