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隨著國家放寬對新冠疫情的管控完全放開,大規模人員開始被新冠病毒感染,隨之而來有關新冠保險拒賠信息投訴情況,又成為了網上的熱點。在黑貓保險投訴平台,現在可以搜索到的相關投訴信息有954條。而其中被投訴最多的保險公司是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和太平財產保險。投訴的內容主要集中在:1)保險公司要求客戶提供更多的檢測報告; 2)理賠標準的確認不同; 3)保險公司無法溝通聯繫。
筆者打通眾安保險的客服電話和眾安保險的app發現,之前所有針對新冠的專門保險已經全部下架,只有一些意外險產品還附帶新冠猝死的保障。還好網路上還是可以找到這些新館產品的信息,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新冠保險都能保什麼。
從上面的匯總表格可以看出來,這個保險好像還真是不錯,費用很便宜保障還這麼全,眾安的新冠意外險包含確診給付,新冠隔離津貼,新冠身故,甚至包含新冠疫苗接種事故保險。這麼好的保險,為什麼在疫情放開管控後下架了呢?現在要是繼續賣,那不是和抗原一樣賣到脫銷啊?為什麼在客戶最需要的時候就不賣了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些保險公司的基礎常識。
保險產品是精算師通過對所需要保障疾病和意外的風險發生概率測算 ,再結合大數據進行產品定價的。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它也需要盈利,也要每年為股東和客戶進行分紅。保險公司也有自己的成本,比如精算師的成本,比如市場推廣的成本,比如購買再保險的成本。所以保險公司每開發一個新產品,都要考慮以上的種種因素,才能確保產品在合理盈利的同時,又可以為客戶提供有效的保障。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經典永流傳,經典永遠不會過時,好的產品才是經典。
我們先不糾結上面的新冠保險產品保障內容到底咋樣,也不去分析這些糾紛到底誰對誰錯。我們先聊一下新冠在我國的情況。新冠在我國已經作惡三年, 政府一直都實施著嚴格管控,動態清零的政策,這就使得新冠的傳染數據和致死率都不是自然狀態下的數據,誤差會比較大。作為一個新疾病且變異能力超強的物種,所有的治療方法和確診情況都是科學家在摸索中前行的。最後,這是一個受國家政策影響很大的疾病,它所有的管理措施都是跟著國家政策走,受人為管控會實時變化的。綜上所述,想用一個本應該根據自然規律狀況進行保障的保險產品去保障一個人為操控因素很多的疾病,這能有效果嗎?其結果不就是這些保險公司缺錢了,想通過割韭菜的方式收割一波智商稅而已。
在這裡我給大家的建議有四點:
1)買保險產品,首先要清楚明白保險是用來保障而不是投資獲利用的。然後根據產品功能去在年金險,壽險,重疾,醫療以及意外險中去選擇能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不要去買一些稀奇古怪的產品。疫情三年來,有很多保險公司都在自己的保險產品擴保障責任擴展到了新冠疫情。比如我公司針對新冠病情的特別公告(如下圖)。
還有一些產品本身就能滿足新冠保障的需求,比如我公司的高端醫療有一項無住院理賠金,也就是說如果你住院但是沒有申請理賠,可獲每天最高650元的住院補貼,入住方艙醫院即可申請,我公司有上海客戶入住方艙醫院 一周,獲得理賠金4550元。 這不是比前面所謂的隔離險要靠譜的多嗎?
2)買保險產品,一定要優先考慮公司。以客戶至上,強調長期主義的保險公司才值得優先考慮。買保險不要想著可以和保險公司投機取巧,和保險公司比智商。因為你想到的,保險公司一定也想到了。保險合同作為一種制式合同,它不可能為某個人而改變。與其分析一個專業的保險合同,你不如分析一個保險公司以什麼樣的方式服務和尊重它的客戶,可不可以做的比說的好。能買大的公司,一定不著沒有知名度的小公司。誰也不知道這些小公司還能存活多少年。
3)買保險產品,一定能線下購買就不要考慮線上。作為專業性很高的產品,你需要專業人士的專業解讀,而不是能指望自己的智力可以搞定一切,畢竟術業有專攻。另外你也需要專業的服務和理賠,而不是電話那邊無限制的轉接聲。
4)買保險產品,一定要去專業的渠道。比如,買健康險要去壽險公司,而不是財險公司,雖然它們也能有。比如,去銀行就是要用銀行功能,去存錢去理財,而不要在它那裡購買保險公司的產品。比如,可以去保險公司直接買的產品,為什麼要委託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購買呢?好公司的好產品,為什麼會給他們銷售呢?